????ps:劍客很守諾言,很努力的碼出了第三章,有沒有月票獎勵一下?
????相對于文官的冊封,武將的任命則比較棘手一些。
????在文官里面,黃琬是三朝重臣,在靈帝末期就位列三公,官拜太尉;短時間內(nèi)修造了乾陽宮,現(xiàn)在又主持了天子的登基儀式,無可爭議的百官之首。
????比起黃琬來,官拜司徒的盧植功勞則要小的多,而且也來的晚一些。但勝在名氣大,是聞名天下的儒學(xué)大家,弟子遍布海內(nèi),就像公孫瓚、劉備這樣的諸侯都是他的學(xué)生,論名氣也配得上三公之位。
????而且盧植更重要的功績是剿滅黃巾,雖然和劉辯現(xiàn)在新建立的朝廷關(guān)系不大,但總歸是一脈相承,所以盧植位列三公,也是無可爭議的人選。
????最后一位三公是孔融,雖然自身能力一般,但和盧植一樣都是儒學(xué)大家,孔圣人后裔,自八歲讓梨之后就蜚聲海內(nèi)。前番又有讓北??ぃ怀鲆蝗f三千人馬的大功,為了讓天下諸侯看看自己是怎么對待歸順的諸侯的,劉辯也必須將孔融拜為三公。
????再向下,給了劉伯溫一個名義上低于三公,實權(quán)卻更重的錄尚書事,估計劉伯溫不但不會因為沒有撈到三公之位而沮喪,甚至有可能在心中暗自高興。
????其他的眾文官,狄仁杰、荀彧、魯肅、顧雍、徐庶等各自撈了一個九卿職位。雖然暫時因為地盤太小,大多都是虛職,有的還要在地方任職。但人人有份,自然是皆大歡喜。
????在武將方面,則找不出類似黃琬、盧植的老資格,也沒有聲望太重,或者原先就位居高位之人。
????單論戰(zhàn)功來說,岳飛雖然有槍挑華雄,單騎救天子之功;但魏延也曾經(jīng)在劉辯南下江東的時候殺退過紀靈。又有護送太后,坐鎮(zhèn)北海之功;秦瓊則有破吳縣首功。在虎牢關(guān)下兩戰(zhàn)呂布,同樣居功至偉。
????甘寧的戰(zhàn)績雖然沒有以上三人耀眼,但勝在投靠的早,又與劉伯溫一同收復(fù)了鄱陽郡。后來又建造水師,屬于于無聲處聽驚雷的那種,分量一點也不比以上三人輕。
????而且劉辯認為,對于武將來說,現(xiàn)在還只是征程的開始,他們的爵位需要一步步的靠戰(zhàn)功來累計,絕不能一步到位,否則就會失去了斗志!
????“御將之道,譬如養(yǎng)鷹。饑則依人。飽則飏去!”
????劉辯莊重的坐在龍椅上,在心里默默念叨這句為君之道。心中已經(jīng)對眾武將的官職有了分寸。
????當即傳下金口玉言,加封岳飛為平東將軍。魏延為平北將軍,秦瓊為平南將軍,甘寧為平西將軍,此四人為武將之首,于朝堂之上領(lǐng)銜諸將。
????當然,魏延還要兼職擔(dān)任北海太守。甘寧也要兼任豫章太守,并且總督水軍。自然不能在金陵城久留。待登基大典結(jié)束之后,二人就要快馬加鞭的各自返回屬地,肩負起防御重任。
????花榮因為跟隨的最早,又屢有放冷箭之功,位居四平將軍之下雜號將軍之上,獲的封號護軍將軍,掌禁兵六千,駐扎在金陵城內(nèi),負責(zé)守護都城的安全。
????李嚴也因為跟隨的較早,而且治理鄱陽郡有功,是除了甘寧、魏延之外的第三個地方太守,也被加封了一個介于四平與雜號之間的將軍,獲得封號軍師將軍、領(lǐng)鄱陽太守。
????其他眾武將,徐晃、廖化、周泰、關(guān)勝、林沖、蔣欽、凌操、楊奉等人,或者因為加入的比較晚,或者因為功績比較少,各自獲得了一個雜號將軍的封號,大多都是伏波將軍、討逆將軍、破虜將軍、奮威將軍這樣的封號,實權(quán)不大,只是一種榮耀。
????當然,身為天子的劉辯手中現(xiàn)在也才只有五郡之地,馬步騎兵七萬,水軍一萬,治下百姓一百五十萬人,區(qū)區(qū)一個雜號將軍自然不會有太大的實權(quán)。
????“吾皇萬歲,萬歲,萬萬歲!”
????全部封賞完畢,天子手下的文武大臣齊齊跪地謝恩,山呼萬歲。
????封完了嫡系人馬,那些個派遣使者前來朝賀的諸侯也不能冷落了他們,就算不能讓他們真心實意的臣服在自己的腳下,也要保持名義上臣屬的關(guān)系,至少不能是敵對的狀態(tài)。
????于是劉辯再次傳下金口玉言,加封公孫瓚為幽州牧,賜爵薊候、拜衛(wèi)將軍;曹操為豫州牧,賜爵譙候、拜前將軍;陶謙為徐州牧,賜爵下邳候,拜后將軍;韓馥為冀州牧,賜爵鄴候,拜左將軍;馬騰為涼州牧,賜爵武威候,拜右將軍。
????以上總計五人,俱都加封為州牧,暫且不管你們有沒有實權(quán),我先把職位封給你們,能不能拿到手就看你們自己的本事了。這樣劉辯自己也能混個名義上的天子,至少有五個州的州牧在名義上都是自己加封的,哪怕是畫餅充饑,在當前的情況下,也必須畫出這張大餅來!
????得了州牧的封賞,盡管有名無實,要想獲得實權(quán)還要自己去爭奪,但至少有了一州之牧的名義。對于諸侯來說,這也是一件值得慶賀的大喜事!
????當下,徐州牧陶謙、公孫瓚之子公孫續(xù)、曹操之子曹昂、韓馥之弟韓通、馬騰之子馬鐵,俱都喜出望外,笑逐顏開,一起跪倒在大殿之上,叩首謝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