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了說,是幾個孩子的惡作劇,是一個小丫頭好心辦了壞事。遠了說,是因為她爹爹的“過世”,再遠一點,是因為父親為三哥爭取去鎮(zhèn)上學堂讀書的機會。
上山村,以及附近的幾個村落,沒幾個讀書識字的人。家境好一些的,有些見識的,想要孩子認識幾個字的,都是將孩子送去柳河屯。
按說這么個偏遠的小山村,生活在最底層的農(nóng)民是沒有機會和能力識字的。能識字的,最起碼也是要有些家底的。可距離上山村不遠的柳河屯,給這十里八村的孩子們,提供了一個機會。
柳河屯有個老童生柳嘉清,他雖沒有功名,但名氣卻大的很。
這個名氣大不僅僅是因為他的神童之名,還因為他那在科考時的詭異霉運。除了十歲那年,出師大捷得了童生之名,在此之后的每一次面臨考試,柳嘉清都倒霉至極。
嫡系至親過世,子孫后輩要守孝三年,這一點在讀書人身上,尤為看重。
祖母、父親、母親,是柳嘉清的至親長輩,他們過世,柳嘉清都要守孝三年。偏偏這三個長輩,還都是時隔三年離世,每次都在柳嘉清臨考之前。這種事說出來,都是不孝,可是連著三次,村民、同窗們都默默的同情為柳嘉清。
守了三次孝,這連起來就是九年。除此之外,每次臨到考試,摔斷腿、得風寒,大災(zāi)小禍不斷,即便是柳嘉清上了考場,都能因為拉肚子,而中途被抬出考場。
如此柳嘉清不知不覺,人到中年?;蛟S是被打擊的次數(shù)太多了,柳嘉清自己看開了,覺著自己沒那么中舉的命,就放棄了科考,在柳家屯開了個啟蒙學堂,給村里的孩子啟蒙,教人識字,束脩僅是幾斤糧食。
有那看重孩子的,目光長遠的村民,勒緊褲腰帶,從牙縫里擠出糧食,送孩子去啟蒙。
這個學堂,讓柳嘉清既能打發(fā)時間,也解決他的生存問題。當然,靠著十里八鄉(xiāng)孩子們的那點束脩,是不夠養(yǎng)活他的。
還好,鄉(xiāng)里鄉(xiāng)親感念柳嘉清愿意留在山里教孩子們識字,時不時的也會去幫襯他一把。同時,柳嘉清也會幫鎮(zhèn)上的書店抄書,偶爾還會寫些文章售賣。當然,知道這一點的人并不多,大家也都只以為柳嘉清就是個老童生,“小時了了,大時未必佳”,如今也只能教孩子們識字。
柳嘉清也表現(xiàn)了鄉(xiāng)親們所想的那樣,只是給孩子啟蒙、識字。
再多的,就是給個推薦信,而能被柳嘉清看好的,有些有才學的,想要進修,就需要去鎮(zhèn)上的學堂,這十里八村的,總會出那么幾個有天分的。
葉家老五葉宗仲就是其中之一,葉宗仲八歲,開始跟著柳嘉清啟蒙,十二歲去了鎮(zhèn)上的學堂,如今十六歲了,去年剛剛考上童生,如今還在鎮(zhèn)上讀書,以備考秀才。
除了葉宗仲,葉家還供養(yǎng)了兩個孩子讀書。
葉家說富裕,也只是山村平常的農(nóng)戶,有著十幾畝薄田。說窮,但葉家此時供養(yǎng)了三人在念書。要知道,平常的農(nóng)戶,一家子勒緊褲腰帶能供起一個就已實屬難得了。雖然柳童生要的束脩低,但所耗費的筆墨紙硯不低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