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因齊五去了譙國,于是桓裕調(diào)了桓谷護送鄭綏回廬陵。
路上臨時要變更行程,原本桓谷死活不同意,鄭綏只好威脅他:“要么跟著我去湘州,要么返回荊州,我讓郎君把你再扔到農(nóng)莊上去養(yǎng)羊,這次給你兩只公羊,看你什么時候能養(yǎng)出一萬只羊來?!?br/>
當(dāng)即,桓谷就變了臉。
瞧他長得五大三粗、濃眉大眼的,一瞬間,生生憋成了受成的小媳婦。
鄭綏見了,為之忍俊不已,沒想到,他堂堂七尺男兒,一提‘養(yǎng)羊’二字,竟是如此畏懼,想必這些年,在農(nóng)莊上的日子不好過,鄭綏聽桓覃提過,直到前年,桓谷養(yǎng)足了一萬只養(yǎng),才回的徐州。
“你放心,我會給郎君去信,告訴他要去湘州的事。”
鄭綏到底看不過眼,只好解釋道,“和你不相干的,不會連累到你。”還是齊五用著方便,桓裕身邊的這些人,包括桓覃,一個個都太死板了。
這回,桓谷悶悶應(yīng)了聲喏。
他好不容易從農(nóng)莊上出來,跟著桓裕打了兩場戰(zhàn),可不想再回農(nóng)莊上去養(yǎng)羊了,可一想到桓裕的命令,讓他護送夫人回廬陵封地,他又覺得頭痛。
那年,他就是聽了夫人的話,帶著夫人去徐州,又讓高洽從他眼皮子底下溜走,才讓桓裕給扔去莊子上。
由巴陵至湘州,鄭綏一行人乘了牛車,用了四天左右。
刺史府得了消息,她們?nèi)诉€未進城,七伯母何氏早派了謁者在東北的城門口迎接。
這些年,四房的二郎鄭縉,一直跟在五兄鄭緯身邊,大郎鄭紀(jì)自從那年隨七伯父來湘州后,沒有再另外出任其他官職,而是侍奉在七伯父左右給他做副手,眼下在湘州城,都有了副刺使之名。
“你是訊郎?”鄭綏望著眼前長得高高瘦瘦的小郎君,只覺得眉眼有些熟悉,卻又不確定。
“阿訊給姑母問安了。”
車窗外的少年郎君,微微點頭含笑,朝著鄭綏拱手行禮,“阿婆和阿娘,已在府里盼著姑母了?!?br/>
訊郎是鄭紀(jì)和郗氏的長子,七伯父嫡長孫,她出嫁時,他才八歲,跟在郗氏身邊鄭綏見過他,短短幾年過去了,不想一下子都長這么大了。
“我也極想念伯母和你阿娘,不知這些年,他們身體可安康?”
“阿翁阿婆,耶耶和阿娘,他們身體都很康健?!?br/>
“讓人在前面領(lǐng)路,你跟著我們一直坐車進城吧?!?br/>
鄭訊應(yīng)了聲唯,正要轉(zhuǎn)身去吩咐跟來的謁者,卻見車窗邊拱出一個黑乎乎的腦袋,緊接著一雙圓溜的眼睛,白嫩圓滾的臉蛋上,帶著幾分俏皮,肉乎乎的小手,合成一團,朝他行禮,“阿遲給阿兄問好了?!?br/>
“阿遲妹妹?!?br/>
鄭訊忙地喊了聲,他聽阿娘說過,跟著十姑母過來的,還有一位表妹,和之前令姜表妹同歲,阿娘一共生了他們兄弟四個和一個妹妹,只是妹妹出生未滿周歲便夭折了,阿娘一直想再要個女兒。
二叔家倒有一位堂妹,只是二叔常年在京中,那位堂妹他都沒見過。
所以親戚家過來的小娘子,阿娘都格外喜歡,還叮囑他們兄弟,凡事要讓著小娘子。
之前阿娘和阿耶親自去桂陽,把九姑母接來湘州,一同過來的,還有那位令姜表妹,只是那位表妹,性子冷淡,誰都不親近。
還很兇,小七和她同歲,都被她嚇哭過。
阿娘說,表妹小小年紀(jì),父親去世,突逢家難,故而才會這樣。
眼前的這位阿遲表妹,好像完全不一樣。
“我叫桓令姍,小名阿遲,家中行四,大家都喚我阿遲或四娘?!被噶願櫿f完,一雙圓溜的大眼,在鄭訊身上古碌碌直轉(zhuǎn)。
鄭訊才剛坐下,呆愣得還有點弄不清楚狀況。
旁邊的鄭綏,摸了下女兒的腦袋,含笑道:“這是四房大舅舅家的大郎,你喚阿兄和大兄就好?!?br/>
在路上的時候,她耐心和女兒桓令姍說了好幾遍,湘州鄭家的人口及姓名。
士族女郎,雖然少有專攻譜學(xué),但不可不知家譜,女兒桓令姍三歲時,鄭綏就開始給她灌輸這種意識,因此,哪怕鄭家支系繁多,前次回一趟臨汝,女兒都分得很清,沒有出過一絲差錯。
鄭綏問起訊郎家下情況、兄弟近況以及近日讀書。
鄭訊都一一作了答。
“別的經(jīng)義就罷了,作為鄭家子弟,鄭氏那部《春秋左氏傳》與注釋,必須通熟?!?br/>
“兒和家中幾位阿弟,一直跟著阿耶在讀這部書?!?br/>
鄭綏點點頭,瞧著正襟危坐的鄭訊,突然想起,大嫂郗氏在來信中曾提及,七伯父想把大郎送到五兄身邊去。
如果訊郎是幼子或是中子就罷了,但他是長子。
長子肩負(fù)一家、或一房、抑或一族興盛的重任,除了沉穩(wěn),還需要進取。
訊郎明顯沉穩(wěn)有余,進取不足,太過中規(guī)中矩了,而在鄭綏印象中,訊郎的父親鄭紀(jì),也是一位端方恭謹(jǐn)之人。
她有些明白,為什么七伯父想把大郎送到五兄身邊去。
湘州城不大,不到荊州城的一半,大約去年遠(yuǎn)離兵禍之難,看起來卻比荊州城更為繁華,街市商阜十分熱鬧。
鄭綏他們是下晌進的城,人流車牛,絡(luò)繹不斷。
如果沒有刺史府的謁者在前面開路,只怕還得堵在路上,饒是如此,他們一行人抵達(dá)刺史府時,天色已暗,華燈初上。
又是一場相見歡。
鄭綏與七伯母及大嫂郗氏,算起來,已有五六年未見了,一見面,免不了有一番兒女沾襟之態(tài),不提鄭綏與親長如何敘舊種種。
且說,阿遲上前認(rèn)親時,先是讓郗氏抱在懷里,狠狠親熱了一番,后面,見到最小的表弟時,阿遲突然竄到鄭綏懷里,指著小七含笑道:“阿娘,這位阿弟長得好漂亮,以后我要和他一起玩?!?br/>
鄭綏抬眼望去,注意到郗氏身后坐著一位小郎君,眉目俊秀,膚白如玉,果然長得極好。
郗氏逗弄桓令姍,“阿遲要是喜歡,以后就長住阿舅家,讓小七一直陪你玩好不好?”
一聽這話,鄭綏臉色微微一變,抬頭,望向郗氏,郗氏朝她泛了下眼,帶著幾分玩笑,又帶著幾分認(rèn)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