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月下旬,當岑彭抵達當陽長坂坡時,此處只剩下一片空營,魏軍突騎來得太為迅速,漢軍顧不上收拾從容撤退,只能倉促而行,銚期甚至不得不燒毀了部分糧秣。
在焦黑的谷倉舊址,岑彭伸手抓了一把灰燼,里面還夾雜著不少燒熟的谷粒,岑彭也不介意,吹去浮灰,布滿老繭的手掌一搓,塞入口中邊嗑邊走,還和一旁的陰識說笑道:“對友軍下手,這不是魏軍傳統(tǒng)么,竟被馮異給學去了?!?br/>
陰識在魏國仕途很順,第五倫剿赤眉后,他當過南陽假守,后來遷為南郡太守,治所設在襄陽,盡心盡責,今年第五倫決意對荊州動手,便再擢陰識為“荊州刺史”,秩祿“真二千石”。
作為更始政權的降人,劉伯升、劉文叔兄弟曾經最大的金主,陰識這種升官速度未免有些太快,朝野多有竊竊私語:“陰次伯為刺史,莫非多賴其妹陰妃之力?”
和孜孜不倦想培植一個“南陽系”出來的大司農任光不同,皇帝后宮之事,岑彭不感興趣,也不愿多問。他只知道,陰識、陰麗華兄妹二人多年前曾因劉伯升與第五倫“換俘”事件翻臉,此后絕少往來,陰識入京述職朝見,竟不見陰妃。
這或許是聰明的兄妹倆刻意為之,但皇帝重用陰識,更多是因為此人作為岑彭副手多年,合作起來頗為方便,南征之戰(zhàn)關系天下一統(tǒng),第五倫不會摻雜私情進去。
陰識這荊州刺史有名無實,地盤起自襄陽,岑彭打到哪,他的轄區(qū)就擴大到何處,眼下正有一件事急需解決:“大將軍,自馮公孫擒拿田戎后,效忠于田戎的南郡諸縣紛紛請降,更有田戎舊部潰圍離開,陸續(xù)來投,總數(shù)萬余,不知該如何安置?”
馮異察覺田戎的投魏傾向后,以雷霆手段處置,襲取江陵,彌大亂于未發(fā),確實高明,也讓岑彭明白了這位老對手先前的布置為何看上去那么呆板。但臨敵之際聯(lián)軍爆發(fā)內訌,田戎雖沒降成,但南郡已亂,效果也差不多。
針對這批降卒,按照以往的處置方式,一般是收降整編。
岑彭搖頭:“但大軍南下在即,來不及一一甄別,若遣往后方襄陽等地看押,又得分兵監(jiān)視;若是令彼輩隨軍而行,作為填溝壑者,且不說其中有多少是馮異安插的細作,就算眼下真心歸順,其家眷多在江陵、夷陵,皆為馮異所控,馮公孫很擅長攻心,必善待其父老妻子,使降卒心緒大亂,倘若謀叛舉事,反而亂我陣腳?!?br/>
亂世里,最不能信的就是人心,陰識遂獻上一計:“大將軍,既然這批降兵多為江陵、夷陵人,田戎既已受擒,皆不愿再戰(zhàn),思鄉(xiāng)心切,不如發(fā)給口糧,當場解散遣回鄉(xiāng)里。馮異也會猜疑有魏軍混入其中,絕不會讓彼輩順利歸去,敵軍手頭兵力本就不多,彼輩成群結隊歸去,流竄江湖山林為盜匪,一定會讓馮公孫焦頭爛額!”
“就算馮異想逼迫田戎出面,重新收編眾人,既無足夠糧秣,難以引人投效,這群反復之兵,也無甚戰(zhàn)力,說不定還會臨陣再度反戈。”
此乃以寇為兵,確實毒辣,岑彭頷首,又看向陰識:“荊州刺史,就不怕這萬余人戰(zhàn)后仍為群盜,難以收拾,為害汝轄區(qū)?”
陰識笑道:“劉秀割據(jù)東南,侵占荊北,乃我朝枝干大患,群盜宵小,不過癬疥之疾,若能一舉掃清荊北,我替陛下多剿幾年盜寇又算得了什么?”
岑彭遂允陰識之策,這長坂作為南郡陸上唯一要害,遂留兵八千,讓陰識在當陽縣轉運糧秣輜重,他自將大軍繼續(xù)南下,順著江漢平原的坦途大道,沒幾天就已逼近長江,兵臨郢縣。
兩百多年前,秦國控制江漢后,便原先的楚國郢都一分為二,北面的楚王宮紀南城為郢縣,南邊的居民市肆區(qū)稱江陵縣,郡守、郡丞駐江陵,而郡尉則駐扎在城池更高,易守難攻的郢縣,從此成了定制,為漢朝繼承。
隨著戰(zhàn)亂平息,江陵人口進一步發(fā)展,江陵城區(qū)擴張,街道越過長江支流陽水,延伸到了北邊,和郢縣連成一片,王莽時,荊州牧索性再修一道外郭,這才有了幅員數(shù)十里的規(guī)模。
“郢縣好比是江陵北郭外門,兩城譬如唇齒,欲克江陵,就繞不開郢縣?!?br/>
岑彭在千里鏡中好好觀察了一番敵情,卻見郢縣城頭白帝旗與大漢炎旗并舉,漢兵和民夫在積極堆砌工事,布置了不少兵力,而大門緊閉,任由魏軍挑釁,都不肯派兵出戰(zhàn),一副長期堅守的架勢。
岑彭放下千里鏡,慨然道:“馮公孫的計略,我已猜到了!”
……
作為馮異的副手,虎牙將軍銚期奉命帶著萬人鎮(zhèn)守郢縣,眼看魏軍天天挑釁,這位猛將有些不忿,遂去江陵大營面見馮異,請戰(zhàn)道:“大將軍,岑彭號稱十萬,但據(jù)我所見,除去留守沿途各地轉運糧秣的,抵達江漢之濱的軍隊,不過五萬余,與我軍相差不大,何不趁其長途遠征,立足未穩(wěn),出城決戰(zhàn)呢?”
馮異卻搖頭:“若是主動出擊,我軍三萬對五萬,優(yōu)勢在敵,焉能說相差不大?”
陰識的“以寇代兵”之計確實對漢軍造成了一定影響,馮異剛開始來努力阻其歸鄉(xiāng),后來察覺對方意圖后,索性收縮兵力,除了西邊的長江重鎮(zhèn)夷陵外,放棄所有縣城,縮在江陵、郢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