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庶提議組建夷人附屬領地,自然有他的道理。
益州境內(nèi)少數(shù)民族眾多,漢夷雜居,在益州有著悠的歷史,非常普遍。
但是,不同民族間習俗、文化、理念的差異,很多時候不能簡單融合。少數(shù)民族中,有些受漢人影響較大,融合程度相對高一些,還有些少數(shù)民族漢化程度較低,因理念和習慣不同導致沖突的可能性更大。
從歷史淵源看,賨人長期與中原政權親近,漢化程度較高。
即便如此,大多數(shù)賨人也不習慣和漢人混住在一起,而是以一個個部落形式獨立聚居。漢化較深的賨人尚且如此,那些受漢人影響較小的夷人,與漢人混住難度自然更大。
強行讓大家住在一個村落,不僅夷人不習慣,漢人也會不習慣。
逐鹿領現(xiàn)在就面臨著這樣的問題。
領地在益州巴郡,少數(shù)民族的問題無法回避。
平時村莊周圍刷新流民,基本以漢人居多,但偶爾也會出現(xiàn)夷人流民,只不過因為夷人基數(shù)較少,混在逐鹿領眾多漢人中間,不是那么顯山露水??捎捎诔鋰?、宕渠鼠災升級,大量難民涌入逐鹿領,其中就包括很多夷人,一下子將逐鹿領夷人比例拉高不少。
現(xiàn)在逐鹿領的夷人,約占總?cè)丝诘膬沙伞?br/> 隨著老林允帶次帶隊北上,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,夷人數(shù)量會更多。
作為一名現(xiàn)代人,魚不智當然不會區(qū)別對待漢人和夷人,但在游戲中,他必須考慮漢夷生活習慣不同可能導致的問題。徐庶顯然也意識到這一點,提出建立專門的夷人附屬領地,讓那些受漢人影響程度較低的夷人住一起,既能保持他們的生活習俗和特色,又可盡量避免相互影響。
事實上,徐庶想得更遠。
逐鹿領有優(yōu)厚的薪酬,百姓生活相對富庶,領地聲望也遠超其他村莊,吸引流民或難民有天然優(yōu)勢。漢人是農(nóng)耕文明,夷人文明程度相對低一些,通常情況下,漢人創(chuàng)造財富的能力強于夷人,而夷人更勇猛好戰(zhàn),個體戰(zhàn)力不俗,將夷人徹底漢化,雖然能提升夷人生產(chǎn)力,但也不可避免地會削弱或者失去一些東西,比如血性和勇武。
徐庶認為,可以充分發(fā)揮夷人勇武善戰(zhàn)的特點,組建純粹的夷兵軍隊!
魚不智深以為然。
歷史上,蜀漢政權就曾以益州少數(shù)民族,組建多支精兵。
諸葛亮的《后出師表》中,有這樣的記載:“自臣到漢中,中間期年耳,然喪趙云、陽群、馬玉、閻芝、丁立、白壽、劉郃、鄧銅等及曲長、屯將七十余人,突將、無前、賨叟、青羌、散騎、武騎、罽一千余人。此皆數(shù)十年之內(nèi)所糾合四方之精銳,非一州之所有;若復數(shù)年,則損三分之二也,當何以圖敵?此臣之未解五也?!?br/> 其中特別提到了七支部隊的番號:突將、無前、賨叟、青羌、散騎、武騎、罽。除散騎和武騎待考證,另5支部隊基本可以肯定來自少數(shù)民族。
益州夷人,確實更容易練成獨具特色的精兵!
既然需要夷兵的勇武,保持其族群相對獨立性,便顯得非常有必要。
兩人意見一致,夷人附屬領地很快建立起來。
逐鹿領第三附屬領地:白虎村,二級村莊,村長阿朵。為分流逐鹿領日益增多的夷人,逐鹿領高級獵人阿朵特意創(chuàng)建的附屬領地,當前人口:189人。領地發(fā)展方向:狩獵。
阿朵是一名賨人,來自青谷部落。
這個附屬領地取名“白虎村”,主要原因便是賨人又被稱為“白虎夷”。
賨人善弩射,不喜種植,以狩獵為生,成年賨人男子大多是優(yōu)秀獵人。這次定居逐鹿領的兩名賨人,都具備高級獵人“職稱”,實際上,其他族群夷人中善于狩獵的也不在少數(shù)。
現(xiàn)在領地夷人數(shù)量不到兩百,二級村莊可容納三百人口,不過,相信要不了多久,白虎村升到三級村莊的計劃就將提上日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