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澤遠拿起行者無疆的雜志再一次瀏覽那篇茶馬古道的游記,不禁念出聲來,
當怒江默默貫穿丙中洛全境的時候,各種菌類、名貴藥材在由珍稀樹木如珙桐、榧木、屠杉等形成的密林里悄然生長的時候。馬幫從丙中洛起程穿行70公里到達西藏林芝,傳送物資,往來互市。你聽到了嗎?馬隊正在茶馬古道上行進,鑼鈴叮咚作響,回蕩在山谷間,更像打破時空穿越古今。就在今天,茶馬古道的70公里仍然履行著他的職責......
撰稿人叫曼朱。文章寫作風格是將植被一筆帶過,筆名叫曼朱,林近溪寫過曼珠沙華,她取了前兩個字。徐澤遠找到上一期的期刊,里面既沒有林近溪也沒有曼朱,她是新人,排在編輯組最后一位。林近溪沉寂了半年,終于露出破綻,而且被他發(fā)現了。徐澤遠猜想她就是林近溪,于是馬上按照雜志上的聯系方式打電話詢問,答復有些讓人失望:曼珠只是我們的特約撰稿人,不方便提供她個人的聯系方式,如果您有問題,可以留言,我們可以轉答。徐澤遠繼續(xù)試探,這篇茶馬古道上的照片是這個月新拍的嗎?如果我現在去的話是不是也能看到一模一樣的景色?
稍等,我要確認一下。對方捂住了話筒,不一會兒便有了回復,稿子是上個月28日傳回的。
傳回?從云南傳回來的?
對。
期刊出版日期是每月2日,以徐澤遠對林近溪的了解,她25或26日抵達丙中洛,27日完稿,28日再次整理并發(fā)回稿件。他知道她的寫作習慣,不托延,寫作速度快的驚人,工作效率極高。
本來徐澤遠打算蒙著眼把飛標甩到中國地圖的任何一隅,完全交給天意,戳到哪里便去哪里,他自嘲如果這樣都能撞上林近溪,就注定這輩子他都不會放過她了,管她愛與不愛呢。而眼下卻不同了。徐澤遠在中國地圖上查找茶馬古道的軌跡,從滇入藏,終點到達林芝,林芝再向西行是拉薩,拉薩北上一路向東當雄、那曲、昌都、玉樹、瑪多,徐澤遠然大悟,這是另一條赫赫有名的古道——唐蕃古道。參透這個機,讓他的血亢奮的狂躁,她一定做了詳細的路書,她一定不會漏掉唐蕃古道,這就是她下個行程。好像他馬上就要見到她一樣,他揣測著林近溪見到他時的表情,他設計著如何向她問候,你好嗎?或者,我想你?;蛘?,跟回家。他多一天也不愿耽誤決定馬上起程,如果林近溪抵達拉薩市后反向而行,他就由西寧入藏,一路迎頭而進,他祈求上天保佑讓這場不是偶遇的偶遇,他相信他的誠意一定黃天不負。
臨行前他安排好外省公司的項目跟進和交接,和賈總請了一個月的假。小白的發(fā)動機被起動了,阿闖靠在車窗前和他告別,
哥,早點回來,多備點氧氣,那兒高。
恩。別打架,別把房子燒了。和氣生財。
放心吧,我懂。
有事給我打電話,特別急的事找你爺爺,或者找你爸問。
找他干嘛?我行。
太忙的時候雇個人幫忙。
哥,別嘮叨了,這些日子你也不是天天在這,不全是我一個人操持的嗎?
財迷,走了。
徐澤遠揚塵而去,連排氣管甩出的尾氣都歡欣鼓舞。
抵達西寧后,徐澤遠最后完善了裝備,氧氣,睡袋,燃氣爐,方便面,便攜餐具,從戶外店里選了一頂深卡奇色遮陽帽,他照了照鏡子,白色t恤、深色卡奇褲裝、胸前掛著相機,他苦笑,覺得滿意,覺得當你心心念念都是她的時候,你就會越來越像她。
結賬的時候,戶外店的老板提醒他,
兄弟那白車你的?
是。
自己開車進藏?
是。
走哪條線?
唐蕃古道。
第一次去?
是。
走青藏線好點,川藏線,最好是四驅越野。蜀道難,難于上青天。
現在不是雨季,沒有山體不滑坡,我就慢慢開吧。徐澤遠做了功課,且心態(tài)樂觀。
看看有沒有跟你同路的,結個伴,安全。老板是個典型的西北漢子,臉黑心熱。他指了指貨架上支起的一塊小黑板,上面寫著線路、人名、入藏方式和電話。
都哪兒的人?
四面八方。你也可以把你電話留上面,有人找你。
徐澤遠記了幾個打算拼車結伴的聯系方式,順便留了自己的電話,林近溪避他而不及,而徐澤遠就要無處不在的曝光率。
多謝了,兄弟。
一路平安。
思索再三,徐澤遠決定獨自入藏,不牽累別人,也不想被別人牽累,他憑空的返復計數林近溪的大概行程和必經之路,也許他們會在拉薩重逢。他篤定那篇文章就是林近溪寫的,他篤定老天看在他一心致誠的份上都會給他幾分憐憫達成所愿。
傍晚,在細細研究路線行程的時候,徐澤遠陸陸續(xù)續(xù),接到邀約同游的電話,有相約一起做火車結伴的,有要搭車分攤油費的,還有小團成行抓人湊數的。都被徐澤遠回絕了。
清晨動身,徐澤遠驅車沿著平坦的高速公路向西南行進,越接近藏區(qū)越有不同的風貌,天空開闊,一眼萬里,雪白的雪紋大朵大朵的錯落排列在如洗的碧空中。隨著海拔的遞進,公路沿著地勢在不知名的山脈中蜿蜒盤旋,高原山谷的天氣像極了娃娃的臉,時而陽光明媚,時而陰云密布,徐澤遠和他的小白時不時穿進一片暗沉得雨云里,時而又從彩虹的光譜里沖出來,享受從云層灑下來的陽光。如果不辭勞苦耕作的農人靠天吃飯,那么高原行腳的旅人靠云彩賞光。徐澤遠一邊被高原的風光和大山的胸襟所吸引,一邊開始體會海拔給他帶來的疲備睡意與輕微頭痛,他不得不放慢車速,走走停停拍些照片,呼吸冷空氣,清醒精神。他低估了高原反應的殺傷力,下午抵達瑪多的時候,4200米的海拔讓他的癥狀沒有緩解反而愈演愈烈,他找到了縣城里最好的落腳地,一處雜草叢生的院落,兩排平房,大約20個房間,沒有獨立衛(wèi)生間,洗漱共用院子正中的一排自來水籠頭。房間里有生火用的爐子和炭,抵御夜晚高原的冷冽,他吃了粒止痛藥,攏了火,窗戶留縫換氣,而后出門覓食。
在這個縣里的頂級客棧旁有個餐館,徐澤遠向內張望,食客和自己的穿著相仿于是推門而入,選了靠邊的小桌坐下,鄰桌6、7個客人和徐澤遠對視,點頭致意,
兄弟,哪兒來的?
西寧開車過來的。
我們,北邊來的。一個人?
是。
有膽量啊,一起吧。招呼徐澤遠的人大家都叫他老王。
多謝,不用了。
一起吧,我們也是兩波人馬匯師。老王的同伴們也招呼徐澤遠。異地相遇的旅人惺惺相惜,尤其有勇氣上山(指高海拔)的男女。
來西藏的都是有故事的人,如果沒有,來過以后也會有。老王45歲上下的年紀,身材魁梧,他說他上輩子一定是藏民,從37歲開始他每兩年開車來一次西藏,第一次開一輛二手小奧拓一路從青藏線奔馳而來,這次他和另外一對夫妻朋友,一行三人自駕。另一隊是兩對年輕戀人合租了越野俱樂部的車和司機,他們要趁年輕的時候走遍最艱苦的圣地,把一馬平川留給退休以后,可是熱戀的情人現在還不懂,等你老了陪在你身邊的人未必是那個陪你上過山下過海的。
你這車上不了川藏線,半道就得扔。飯后老王圍著徐澤遠的車打量,他們住同一間豪華酒店。
底盤是低了點。正受高原反應折磨的徐澤遠,開始意識到前面還有他始料不及的狀況。
你要聽我的,就把車放下,跟我走。老王經驗老道。
扔在這兒?徐澤遠想到這是和林近溪的共同資產,他有些不舍。
這地界和城市不一樣,前不著村后不著店,壞半道上,就不好玩了。老王說得很實在。
能開多遠開多遠吧。徐澤遠有他的固執(zhí),即使扔也扔到一個顯眼的地方,增加被林近溪發(fā)現的概率。
寒意比夜色襲來的快速而猛烈,徐澤遠躺在床上輾轉反側,高反的頭痛比醉酒的頭痛可怕,沒有時間約束而且越痛越清醒。他不停的起床攏火,開窗換氣,再回到床上。睡在隔壁的人同樣噼噼啪啪鬧著動靜,院子里不時傳來房門關合的聲音,恐怕這一夜無法入眠的不只他一個。夜半的時候,徐澤遠在沖鋒衣內加了件羽絨服,他推開門要到車上取一瓶氧氣,院子里6個房間都亮著燈,在高反之下他們這3隊人馬全軍覆滅。他抬頭看了看滿天的繁星似錦仍緩解不了他的頭痛,他正感嘆大自然真是奇妙,海平面高出4公里的差距,竟可以把星星放大十幾倍。夜色中一個魁梧的身形開門去敲融壁的門。
小趙沒事吧?是老王的聲音。
開門的是小趙的愛人,
老王,小趙,頭疼的厲害,正吐呢。
徐澤遠從車里多拿了一罐氧氣走過去,
王哥,用氧氣嗎?
老王看了看情況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