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為她的“特殊”,自幼和父母并不是非常親近,是個家人眼里奇怪的孩子。甚至在六七歲時,因為她奇怪的言語,母親曾悄悄帶她去見過心理醫(yī)生,當然,這件事只有寥寥數(shù)人知道。否則家中遠近親戚,恐怕都會背地里有所議論。
母親因為她,操心不少。時宜很清楚。
在成年后,她也開始嘗試性讓自己感性回應(yīng)。偶爾電話撒嬌,漸漸習慣了,反倒是將兩世對親情的眷顧,都傾注在現(xiàn)在的父母身上。所以她才會因為母親,暫時讓周生辰等待。
母親說的不多,大意是最近她電話來的少,有些擔心。
雖然說的不明顯,但她知道,母親擔心的是她又開始有“幻覺”。
她安撫了會兒,總算結(jié)束電話。
切換回周生辰的電話:“我好了。”
“剛剛工作結(jié)束?”
“是啊,”她笑,“所以沒有看見你的電話?!?br/>
“如果方便的話,一起宵夜?”
這是初次,他主動約她。
時宜沒有任何的猶豫,答應(yīng)下來:“好?!?br/>
“告訴我你的地址?!?br/>
她念給他聽。
“我到了會告訴你,不要提前在路邊等。”
“好?!?br/>
她在走廊的沙發(fā)上坐下來,錄音室的人已經(jīng)開始收拾東西,除了兩個工作間還有光亮外,余下的都暗了燈。不斷有人離開,和她打招呼,她只是握著手機,想周生辰為什么忽然會找自己,可惜沒找到答案。
或許只是路過。
周生辰很快到了地下停車場,時宜走出電梯時,看到他獨自站在電梯外,等著她。
他像是換了個人,穿著非常妥帖的白色長褲,淡色的格子襯衫,甚至還有藍色休閑西服外衣。非常出人意料的著裝,顛覆了先前身著實驗室白大褂的印象。品味非常好。
有風度,卻并非是風度翩翩。后者略顯浮躁,而他,恰到好處。
她不可思議看著他,慢慢地走過去,繞到他身前。
那雙明凈的眼睛,也在看回她。
他笑了笑:“很意外?”
“非常,”她打量他,“你今天的樣子,感覺上非常配你的名字。”
“配我的名字?”
“周生辰,”她念他的名字,“應(yīng)該給人感覺,就是這個樣子?!?br/>
周生辰。
同樣的名字,在那個歷史時間里,就應(yīng)該是如此的樣子。不是皮相,而是風骨。
他笑,沒有說話,卻又覺得她說的有趣。
“為什么站在這里等我?”
“車停的比較遠,怕你會找不到位置?!?br/>
“這里我常來,恐怕比你還熟?!?br/>
他笑:“已經(jīng)過了十二點,這里又只有兩個保安,不怕遇到什么意外嗎?”
真是理科人的習慣。
只是偶然來,就留意到停車場只有兩個保安了嗎?
時宜抿嘴笑笑:“謝謝你?!?br/>
他們走過去的時候,一位中年紳士始終在車旁等候,時宜沒留意,直到他走近,那位中年人忽然就笑著說:“時小姐,你好?!?br/>
“你好?!彼粗苌?。
后者已經(jīng)為她打開車門。
沒想到偶然一次宵夜,能見到不同的他。包括這樣的氣度風骨,還有這樣的車和私人司機。她雖然好奇,卻沒好意思追問他,只在車開出停車場后,細細看了看司機。
駕駛座上的人年紀看起來有五十歲上下,握方向盤的手非常穩(wěn),雙手戴著手套,竟也穿著面料很好的西裝,細節(jié)考究??雌饋?,更像是多年用下來的人。
車一路在開,老司機只問過一句,是否需要水。
周生辰拒絕了。
真是安靜,時宜用余光看他,想,總要說些話:“你這個樣子,應(yīng)該是剛剛見了很重要的人?”周生辰頷首:“幾位長輩?!?br/>
時宜點點頭。
真是什么話題到他那里,都能一句話回答,且毫無延展性。
她轉(zhuǎn)頭去看車窗外,忍不住笑起來。
周生辰,你可真是個怪人,幸好我不計較。
她在這個城市這么久,還沒到過今晚吃飯的餐廳。
應(yīng)該說是個別院。
有人早早等候,有人引路端茶,甚至還有人在屏風外,添香剪燭,往來供食鋪燈。
她越發(fā)好奇,看屏風透過來的人影,輕聲說:“午夜十分,我們誤入了什么幻境了嗎?”
“我只是大概推測,喜歡看三言二拍這種書的,應(yīng)該會喜歡這種地方?!?br/>
她笑:“真的很喜歡,不過三言二拍也就是小說集,沒什么值得炫耀的,有人喜歡讀現(xiàn)代文體,有人喜歡古文體裁,口味不同而已?!?br/>
周生辰眼中有瀲滟波光:“有時候,我會發(fā)現(xiàn)你和我,有相似的地方?!?br/>
“比如?”
他坦言:“我喜歡收集吳歌的刺繡?!?br/>
時宜有些啞然,看了他一會兒,忍不住笑著,扭頭繼續(xù)去看屏風外的人影:“這不一樣的,好不好。你的愛好……非常特別?!?br/>
如果換作宏曉譽,肯定只會覺得,“吳歌”這個東西,光是聽名字就甚是風雅。
可她卻知道的多一些。比如,吳歌大多是優(yōu)雅的淫詞艷曲,閨房密詩。所以,雖和詩經(jīng)出現(xiàn)的時間相差無幾,卻……總之,在學生時代的課本上,絕不會出現(xiàn)。
她輕咳嗽聲,換了個話題:“你們平常做那些實驗,會不會很辛苦?”
“還好,”他說,“要看是什么方向,我這里,很少有女孩子?!?br/>
“為什么?”
“很辛苦?!?br/>
再深問,又將是外行與內(nèi)行的對話,她很識趣,沒有繼續(xù)問下去。
到真正吃宵夜的時候,兩個人沒什么語言交流,卻并不顯得尷尬。
食不言,寢不語。是她自幼的習慣。
聽起來很有教養(yǎng),在家里眾多親戚眼里,卻非常怪異。比如逢年過節(jié)時,大人們總習慣把十幾歲的小孩子,都安排在一個小圓桌旁吃飯,嘻嘻哈哈中,只有她一個人把飯安靜吃完,再喝了湯。
然后,放下碗筷坐在原處,安靜坐著,等所有人吃完再離席。
起初如此,都會被夸贊好懂事,漸漸地,卻成了堂兄妹口中的“怪人”,私下也被評價為很傲氣的小女孩。
那時,她不懂得圓滑。
后來慢慢長大了,總要去適應(yīng)這個社會,比如在學校食堂,總要配合女孩子們邊吃飯邊閑聊,工作后,也要在偶爾在應(yīng)酬時的晚餐,也要陪著別人閑聊。
這么多年,倒真是初次,遇到了和自己有同樣習慣的人。
而最幸福的,這個人就是周生辰。
整個吃飯的過程中,他只是親自用糕點匣中的木質(zhì)筷箸,給她夾了塊醉蟹膏,然后再換回自己的筷子繼續(xù)吃下去。時宜對他笑了笑,忽然覺得,這樣的畫面很熟悉。很多記憶早已被打散,但他的一舉一動,都讓她覺得似曾相識。
在過去的某個時間,某個地點,一定曾經(jīng)有過這樣的畫面。
周生辰把她送到住宅小區(qū),并沒有讓司機開車進入,反倒是走下車,步行把她送到了樓下,說:“我最近三個月,都會在鎮(zhèn)江和上海往返?!?br/>
“鎮(zhèn)江?”
“是,鎮(zhèn)江,很奇怪嗎?”
“也沒有,我父親的祖籍就是鎮(zhèn)江,”她笑,“雖然不怎么回去,但聽到這個地名,還是覺得親切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