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二十三章感同身受
小亭內(nèi),王禪身穿黑衣,蒙著面,只露出兩個眼睛。
此時的他到像是刺客組織的一員,讓人難與分辨。
文種夫人一個人點著燈籠緩緩走進小亭,見王禪背對而坐,一時之間不好確認。
但還是怯生生的問了一句:“你來了?!?br/>
王禪一聽,心里還是有些底了。
“景成公主,別來無恙呀?”
王禪也不轉(zhuǎn)身,就這樣問了起來。
景成公主,是蓮花公主的姐姐,在越國算是大公主,與越王勾踐還有蓮花公主皆是同胞兄妹。
十五年前嫁給文種相國,是越王勾踐的姐姐。
“景成公主,許多年沒有人這般叫我了,你竟然還記得,也是難為你了,不過說來你的聲音似乎變成讓人難與捉摸了。”
景成公主緩緩坐下,把燈籠置于亭內(nèi)桌上,嘆了一口氣,似乎留念著曾經(jīng)當(dāng)公主的年代。
“我如此身份,難道需要一成不變嗎?
就算變了又能如何?”
王禪一時之間還不甚明白,所以說得話也是不明確,讓人難與捉摸。
但卻用現(xiàn)在的身份來為自己聲音的變化找個合理的理由,讓景成公主也不好懷疑。
“十五年前,就聽說你死了,為何此時竟然會出現(xiàn),難道只是想來看看我嗎?
難道當(dāng)年傷我還不夠,想再來把傷口揭開?”
景成公主還是氣息平穩(wěn),一點也不急,也不想看王禪長什么樣。
可王禪還是從景成公主語氣之中知道一些意外的訊息。
本來王禪今夜而來只是想通過景成公主,為蓮花公主的出逃做最后的準(zhǔn)備。
越都城內(nèi)城防并非由范蠡負責(zé),而是相國文種,只有城外兵甲才是由范蠡負責(zé)。
而范蠡雖然位在文種之上,但文種卻是公主婿,這身份是范蠡無法相比的。
而且王禪已探聽清楚,當(dāng)年越王之所以把景成公主嫁給文種,其實也是覺得文種十分有才,所以就想留住文種這種賢才。
這些年文種確實也為越國富強起了很大作用,整個越都有趕超吳都的勢頭,文種也深得前越王與現(xiàn)越王勾踐重用。
而當(dāng)年的景成公主,也正是現(xiàn)在的蓮花公主相似,由越王招婿,擇賢選之。
只是前越王之時,越國尚不開化,與中原列國也并無過多交往。
所以也沒有北上圖強的野心,只想著讓越國越來越富,所以選擇了文種。
但當(dāng)年的景成公主也一樣,有自己喜歡的人,可卻不得已只能順從越王的安排。
這些陳年舊事,讓王禪覺得景成公主或許可以一用。
若有景成公主幫忙,才能神不知鬼不覺的把蓮花公主轉(zhuǎn)移,以至逃出越國。
所以王禪就假裝故人引景成公主出來。
卻不想當(dāng)年那個喜歡景成公主之人,卻是一個已死之人,讓王禪另有收獲。
“是呀,十五年了,我連我的名字都忘了,一個已死之人,誰還會記得呢?
故人相見,卻有如陌生,只是可惜?!?br/>
王禪蒙著面,此時慢慢轉(zhuǎn)換著聲線,學(xué)得蒼老一些。
“可惜什么,你難道也有可惜之事?
當(dāng)年你不是為了一登吳王之位,放棄了我,今日何來可惜呀!”
王禪一聽,計算著這十五年的歷史,心里暗想:“為何他不提當(dāng)年的名字,可若說為了一登吳王之位,可十五年前的吳王已經(jīng)是吳王闔閭了,那誰又有可能呢?
只能有一個人附合此條件,那就是當(dāng)年吳王的弟弟夫概。
吳王闔閭親自帶兵攻入楚國,那時夫概覺得機會來了,所以就在吳國興兵自稱吳王。
由此看來當(dāng)年也是得到越王支持,這說起來合情合理?!?br/>
“為我奪得王位,只是你父王的一個借口,目的只是想要借我攪亂吳國,而我當(dāng)年卻看不透此事,為此我也是抱憾一生。流離失所,過著獵狗不如的生活,這又能怨得了誰?!?br/>
王禪說完,也是聽著景成公主的氣息,剛才還算平穩(wěn),現(xiàn)在似乎已有些急促,如此說來,王禪的判斷也是八九不離十了。
“那你還回來做什么,現(xiàn)如今吳國內(nèi)亂在際,我越國到是平穩(wěn),而且我也有了兩個孩子,與相國大人相敬如賓,難道你后悔了不成?”
景成公主語氣帶著責(zé)備也是情有可原,似乎當(dāng)年是夫概主動放棄,只是為了越王能助他登上吳王之位。
可他不知道空有吳王之位,而吳國兵權(quán)在吳王闔閭手中,只要吳王搬兵回吳,一切都會如初。
這反而像是間接解了楚國之圍,這里邊有沒有楚國參與,一切還不可知也。
“大夢由來最易醒,只怪當(dāng)初貪欲重,現(xiàn)在看來一切都是陰謀詭計,只是我當(dāng)年看不透而已,何來后悔之意。
不過看著你現(xiàn)在能過得如此幸福,我也就心滿意足了?!?br/>
王禪還是體現(xiàn)出一種大度,知道景成公主嫁給文種事實上要比嫁給夫概好。
夫概雖然有野心,可他的能力無法支撐他的抱負。
并且在當(dāng)時的情況之下,反而中了越國與楚國的分化之計。
保得楚國不被吳國所滅,說來王禪還要感激夫概公子。
可若是一個女人,當(dāng)然還是嫁給文種這種,安于一國之治,享有榮華富貴就已經(jīng)滿足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