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二十六章滅吳為尊
接下來的其它公子,就十足的只是應(yīng)應(yīng)場面了。
民、賢、君三者皆被前三所說,若是再重復(fù),反而會讓越王生厭,所以其它公子一看,也大體能觀個十之八九。
所以后面的回答大都牽強(qiáng)人意,并沒引起越王勾踐的在意。
而王禪呢則只是呆呆的站著,現(xiàn)在有些后悔要如此好事,竟然自覓一個苦差事,只能瞪眼,而回答這些問題可是他的強(qiáng)項。
但有一點也好,王禪做貫了主角,現(xiàn)在當(dāng)一個護(hù)衛(wèi),做個配角,反而感受不一樣,縱然有些厭氣,但也更能學(xué)習(xí)別人的優(yōu)勢。
接下來又是一場大型歌舞,一時之間霓衫盡起,香氣飄飄。
此時眾賓客也是酒入三樽,意氣風(fēng)發(fā),場面十分熱鬧。
一曲又罷,司禮官還是有請越王勾踐接著出題。
經(jīng)此一輪,勉強(qiáng)還有三人陪同,總共六人,到是省事多了。
“眾卿家,剛才幾位賓客都回答了本王的第一道題,本王十分滿意,下面本王再說第二道題,請六位公子聽清楚了。
現(xiàn)在越國偏居一角,一直未受列國尊重,國強(qiáng)而不顯。
本王想知道六位公子,越國若要得到列國尊重,該如何處置。
此次還是依剛才的規(guī)矩先請墨先生先答吧?!?br/>
越王這個問題,其實已經(jīng)野心盡露,所謂的要越國受列國尊重,其實只是假借之口。
越王勾踐的意思十分明顯,那就是要讓越國稱霸于列國,這樣才能真正受列國尊重。
墨翟顯然明了越王之意,輕飲一口,緩緩站起,再次一揖道:“人與人交,始于信,重于義。
國與國之交亦然,信義為本,以德服人。
當(dāng)年楚之莊王陳兵洛邑,問鼎周室。
曾有大夫言之,周室代商,遍服諸候,不在九鼎,而在于德。
人之德以制為管,以禮為制,以信為交,以義為尊,以仁為為德。
列國之交,必以仁德為先,非在強(qiáng)弱。
列國互尊則天下安,列國互駁則天下亂,民之不生,列國何尊?”
墨翟還是秉持一至,以民為重,列舉楚莊王問鼎之事。
闡述列國之交中,以仁德而治的思想,兼之以制(法制)管束國民,以禮為制,也就是尊禮而重孝。
而以信為交,自然是從人與人相交說起,人若不信則不受人尊,國若無信則不可立。
義字當(dāng)先,是君子之求,也是庶民之本。
仁德是列國互相尊重的基本。
王禪聽之,也是深有感悟。
他未曾想過治國之道,所以此時聽來,卻也有新意,也在捉摸。
國與國之交,該如何相處,或許該與墨翟所說相近。
越王一聽,臉帶微笑,卻有些勉強(qiáng)。
“墨先生仁義為先,以德服人,讓本王受教,來再飲一樽。”
越王還是十分欣賞墨翟,至少墨翟一直不改初衷,秉承正義。
雖然墨翟所說是在原方向,并不符合此時越王所想,但越王勾踐卻也沒有反駁的理由。
接下來是白公勝。
白公勝當(dāng)然也知道越王勾踐的野心,但在此大殿之中,有些話卻并不好講。
猶疑片刻卻還是潤了潤嗓子道:“王上所問,無非是依現(xiàn)實列國情形,越國如何下置。
剛才墨先生所說,其理不錯,可放之于現(xiàn)今大周列國之中,卻并不適合。
列國相爭已有幾百年,大周示弱這也是眾所周知之事。
列國諸侯之中,強(qiáng)者受尊,弱都受辱,有若林中野獸。
強(qiáng)者生而弱者亡。
想大周開國,計七十三個封候之地,現(xiàn)如今不足二十列國諸侯。
若講仁義,仁義何在。
近百年之間,齊國盛而列國尊,晉國強(qiáng)而稱霸于中原,列國不敢不尊。
莊王問鼎,楚國稱霸南方,才獨享王號。
現(xiàn)如今吳國強(qiáng),幾次攻楚而不敗,入楚都而全身而退。
吳國才受列國之尊。
若越國欲受列國尊重,必強(qiáng)軍而伐,以戰(zhàn)贏尊?!?br/>
白公勝此時也喝了些酒,話語里盡是強(qiáng)權(quán)弱肉之說,雖然有些糙,可卻依然不失為理。
至少于近幾百年來,強(qiáng)權(quán)為尊并沒有改變。
列國之中,尊嚴(yán)有的時候是靠征伐打下來的,而不是僅憑嘴巴,或許是一種鐵證,可以舉出許多例子。
王禪聽之,也是有些默認(rèn)。
他也未曾想,看似懦弱的白公勝,還真的有些見識,比其它富家公子,卻也明白事理,而且此說盡得越王贊許。
可若說大論,還是與王禪不同,王禪覺得縱橫列國有的時候,并非需要真的征伐。
就如同孫武的兵法所言,上兵伐謀,不戰(zhàn)而屈人之兵,是可以通過勢來改變列國之爭,這也是王禪縱橫列國的基礎(chǔ)。
司禮官也是為白公勝親斟一樽,與越王同飲。
“楚國勝公子所言極是,列國之中唯強(qiáng)為尊。
想我越國,自夏太康之年建國,直至今日也有二千余年。
可這二千余年一直偏居一角,不與中原列國爭雄,何嘗被人尊重過。
今日有眾位賓客來越,不也是在為越國漸強(qiáng),才慢慢受列國尊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