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四十六章不知進退
冷夜小酌,該是弦月之下人生一道美麗的風景,更何況此時有美人相陪。
公子山有些興奮,看著眼前美艷動人的施子小姐,口中吟唱著歪詩拙作。
“一輪明月兩頭尖,月光凝露酒樽淺,愿垂銀線鉤弦月,夢入酒中勝神仙?!?br/>
公子山吟完,似乎覺得十分滿意,看著施子小姐。
“山公子竟氣風發(fā),志向遠大,才情風流,實讓小女羨慕。
小女敬公子一樽,愿公子能心想事成。”
施子玉手輕抬,舉著酒樽,似笑似嗔,臉上一抹淡淡的紅韻,透著一縷幽香。
公子山雙手執(zhí)樽,身姿挺拔,月光之下倒也不失俊俏書生。
兩人淺淺一飲,似乎不愿驚動那杯中月影。
“今夜能得施子姑娘作陪,清風明月,共賞佳景。
就算是明日死在大哥劍下,在下也死而無憾了?!?br/>
公子山剛才只是淺淺一口,此時卻是一口飲盡,痛快淋漓。
月色美,人更美,酒意濃,情更甚。
“公子何故會想起明日的決斗,難道今夜的月光還不能讓公子暫時忘卻雄心壯志?
當然好男兒當奮勇自強,攻艱克難,一往直前。
想來明日的決斗必是吳國這些年來最大的盛事,也會被吳國百姓記在心中。
不論勝負,皆是王族公子的楷模。
同時也該是這大周列國窈窕淑女愛慕的對像?!?br/>
施子也是不偏不移的說著,并不因為此時面對公子山而有意低毀公子波。
于她而言,誰當太子其實沒有什么興趣。
可若是公子山與公子波決斗,這到也算是列國繼承之中的一道趣味,結(jié)局如何都會讓人津津樂道。
此時見公子山意氣風發(fā),自然也不會倒公子山的興致,投其所好,正是美人情懷。
“哼,生在王族之家,讓人歡盡悲來,有時也覺素然無味。
可好男兒當自強,爭位之時半步也不能相讓。
退一步而身落萬丈深淵,讓一時卻是生機全無。
我雖有賢名,卻不學季禮叔祖那般食古不化。
當年若他勇于擔當,不再禮處,吳國自然不會形成爭位之斗。
只因它好名而無勇,置吳國于不顧,才讓吳國自余味叔祖而來,一直爭斗不休。
先有吳王僚與其兩個弟弟爭位,后有父王殺王僚奪吳王之位。
現(xiàn)如今輪到我與大哥,這就像一個夢魘一樣糾纏著吳國。
若我當位,我自要改變這種局面。
讓吳王王位繼承回歸先祖選賢之規(guī),以賢能為舉,任賢以能。
年長與否只是先出生而已,不該成為繼位之資。
要使吳國強大稱霸列國,若不任人以賢,如何得列國尊重?
又如何讓吳國立于列國之中?
父王剛斷英武一世,卻于暮年之時,失了英雄氣概。
優(yōu)柔寡斷,舉棋不定。
若早些確定太子之位,我兄弟本可以一起在月光之下一起飲酒作樂,暢談人生。
明日我與大哥決斗也是吳國之幸,也是吳國之不幸,父王母后之不幸也。
只可惜我生母死得太早,若不然怕也不會如此?!?br/>
公子山雖然平時以賢為名,可卻不像季禮一樣懂得禮讓。
剛才一言正是其心之本意。
別人覺得“退一步海闊天空,忍一時風平浪靜”,這是一個人心胸豁達的表現(xiàn),也是道家為人準則。
可到了他這里卻成了“退一步萬丈深淵,忍一時粉身碎骨”。
由此可見,同樣的事理,于不同的人來說,它會得出不一樣的想法。
不過公子山胸中還是有志難伸,也看出吳國繼位的糾結(jié)之處。
吳王闔閭之所以不輕易定下太子,就是因為有前車之鑒,
而且這個經(jīng)驗之鑒是他自己親手造成的。
兄弟相殘,只為王位。
落到現(xiàn)在的局勢,也只能怪他給自己的兒女親自上了一堂爭位的課。
讓兒女們知道王位的得到從來也不是一帆風順之事。
都要自己去爭,去奪,去打敗這爭位路上任何對手。
不論是兄弟還是長輩,只有強者才配成為吳國王位的繼承人。
“山公子,為何一直只談大公子,而不見山公子說起夫差公子呢?
夫差公子也是吳王兒子,他也有權(quán)力繼承吳王之位,甚至也有機會。”
施子婉轉(zhuǎn)一笑,略帶著少許疑惑,輕言淡語的問著公子山。
在公子波的宴席之中,放子也只聽公子波提公子山。
而此時在公子山的別院之中,公子山口中也只有公子波。
在兩人眼中,從來也不看好于夫差公子,就像夫差不是吳王親子一樣。
“哼,夫差三弟本也有爭位的機會,前些日子鬼谷王禪似乎很看好他。
可現(xiàn)在如今王禪已死,光憑一個孫武,又何讓父王信服,更別說靜王妃了。”
施子一聽,微微一笑為公子山再斟一樽。
緩緩問道:“難道夫差公子不入?yún)峭踔?,皆是由于靜王妃之因嗎?
不知靜王妃因何得罪了吳王,而慢慢失寵的。
聽聞當年她與王后都是吳王最寵幸的王妃,何故現(xiàn)在卻遠居吳都偏僻之所,少有人訪,更不得吳王親睞?!?br/>
公子山再飲一樽,如此月色之下,又如何會失了美人親斟之意呢。
此時公子山也泛著一絲醉意。
看了看施子又看著黑夜中的月光冷笑一聲道:“當年父王試訓孫武,孫武在朝堂之上大談兵法,得眾臣之服。
可兵法之要,還在于演兵練兵。
所以父王就讓孫武親帶后宮千人演兵。
結(jié)果,結(jié)果,就是那一次靜王妃在演兵場挑拔離間,使得我與大哥生母慘遭孫武斬殺以示軍威。
我與大哥這才受讓于王后撫育,這一切雖然我們不知,但后來王后還是把當時的情形告知我們。
雖然我們的母后持寵而驕,是有違孫將軍軍法軍令。
可若不是靜王妃在一旁冷言冷語,激怒于孫將軍,想來我們的母后也只會受一般軍法處置還置不致死。
父王當時痛失兩位愛妃,雖然強壓怒火,但還是覺得孫將軍是難得的兵家大才,委以重任。
可此事也在父王心中也埋下陰影。
后經(jīng)王后親講經(jīng)歷,讓王后更是怨恨于靜王妃。
所以夫差雖然善武,秉承父王大志,可卻一直不受重用。
我若當位,自然會對三弟好一些,不會像對大哥一樣。
因為大哥與我本就天生是對頭,天生就不相讓。
從小就埋著仇怨長大,他的內(nèi)心我知道,而我的想法他也知曉。
所以大哥提議如此,我自然樂于奉陪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