劇院噪雜的聲音消失,電影早已開始放映。
或許是先前開可樂喝可樂的聲音太大,留下了印象,德隆和格雷-恩里克發(fā)現(xiàn),包廂前面那兩個喝可樂的異常安靜,從電影放映開始,竟然安靜了下來,似乎完全投入到了電影劇情當中。
德隆看了個開頭,精力就再難集中在電影上面,從看到編劇欄上掛著羅南-安德森的名氣起,他對這部片子印象就在往下沉,畢竟上一部羅南-安德森編劇的片子,可是把新線影業(yè)坑的不輕。
什么?沒怎么虧損?新線影業(yè)發(fā)行部投在這部片子上的時間成本怎么算?
一個失敗的編劇和制片人,剛剛搞完一部大撲街的影片,沒有花費一定的時間精力去總結教訓,反而急乎乎的開搞另一部作品,好萊塢過往無數(shù)經驗證明,這是自尋死路。
德隆的目光從包廂大部分人臉上轉了一圈,發(fā)現(xiàn)類似的人不在少數(shù)。
估計這些人有著與他相同的看法。
說實話,能來參與這場看片會,手頭暫時沒有工作是一方面,另一方面是小安德森這個家伙忽然變得會做人了,怎么說呢?叫人有點盛情難卻。
至于影片,德隆看了前三分之一,就失望的暗自搖頭。
背景設置過于荒誕,情節(jié)突兀弱智,邏輯無法自圓其說,為了意外而意外,編劇和導演的手段就是把兩個小屁孩刻畫的智商極低。
小點的女孩很萌很可愛,外形可以給八分,但人設實在不討喜,典型的成事不足敗事有余,看似聰明技術宅,其實就初中二年級,引狼入室,自己沒什么本事還敢拿手電亂晃,作死。
大點的女孩外型也不錯,卻是個高分低能,沒事喜歡到處跑,毫無理由的不與家人在一起,遇到危險只會躲床下,你以為你還是三歲小朋友嗎?
這片子,情節(jié)比《絕地逢生》還爛,他都懶得吐槽了。
片子放過一半,來自華納兄弟的布蘭-米爾納摘下眼鏡,緩慢的擦了起來,這片子少數(shù)族裔角色太多了,引發(fā)爭斗的黑人,明顯后面有重要戲份的阿拉伯夫婦……
嚴重攤薄了主角一家的戲。
反觀白人角色,好像都不怎么討喜。
男主角是個賣不靠譜安保系統(tǒng)的黑心商人,女主角除了負責叫沒什么用,大女兒典型的金發(fā)無腦,小女兒看上去可愛實際上愛心不合時宜的泛濫。
還有那些白人鄰居們,也全都不是好貨色。
這樣的角色,這樣的情節(jié),想必很多白人觀眾會反感吧?
當然,也不是所有白人觀眾反感,畢竟這個社會上白皮黑心的人好像越來越多了。
這片子有價值嗎?布蘭-米爾頓也算個經驗豐富的看片專家,別說是好萊塢電影了,就算是圣費南多谷拍的片子,都看過幾百部。
從市場的角度衡量,這片子能有五十分左右,成功失敗真不好說。
成功,在于影片的節(jié)奏緊湊,恐怖驚悚氛圍營造的極好,能讓人提起心來;失敗則是劇情太一般了,并沒有什么出奇的地方。
索尼發(fā)行公司的克里斯一直盯著銀幕,手里習慣性的掏出筆和本子,看到一些他認為關鍵的地方,會記在上面。
這部《人類清除計劃》毛病一大堆,估計導演和制片人都是新人的緣故,有些地方犯了不少錯。
但片子的優(yōu)點同樣突出,社會背景和殺戮日的設定,很有意思。
想想華盛頓那幫**養(yǎng)的的混球,政府未來搞出這么奇葩的策略,好像也不出奇。
他專門做過研究,使勁黑華盛頓當局的電影,市場反響往往都不是太差。
單從這點來說,片子就有搞頭。
格雷-恩里克手里也拿著本子,從影片開始到現(xiàn)在,卻一個字都沒有寫,因為他覺得沒有寫的必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