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,滂雨書友。
李千軍,天啟三年生,順天府人士,祖上曾是江浙金華府義烏縣人,戚家軍后裔,渾河之戰(zhàn)埋葬了最后的戚家軍,戚家軍將士壯烈殉國,李千軍為避禍攜家人流亡京城,有一身好身手,精通箭術(shù),但為人卻怯懦畏死,雖為戚家軍后裔,卻無戚家軍之勇。
崇禎十七年闖賊入京,崇禎死國,李千軍對大明滅亡保持旁觀態(tài)度,對他來說,無非是改朝換代,換一個(gè)人做皇帝而已,而且國事糜爛如此,大明已是暮氣沉沉,一股亡國氣象彌漫在京城百姓頭上,平日百姓生活苦難,京城也流民遍地,滿地狼藉,他自己也沒少受貪官鄉(xiāng)紳剝削。
那一天,大家聽說闖王要來了,大家雖然有些恐慌不安,但因?yàn)槠綍r(shí)聽多了“闖王不納糧”什么的,心頭不禁有一絲希冀,本來日子就不好過了,而紫禁城里的那個(gè)皇帝陛下還瞎折騰,還下了什么罪己詔,對老百姓平民來說,有屁用!現(xiàn)實(shí)依舊是糜爛,世道依舊是亂世,要是為百姓好,不如早早送出江山,讓闖王即位,反正只是換個(gè)皇帝而已。
李千軍聞此忐忑不安,雖然他本人怯懦畏死,但不知如何,自己爺爺那充滿豪情壯志的蒼老面容總浮現(xiàn)在自己的腦海里,戚家軍的忠義在他血液里翻騰不息,與他內(nèi)心的怯懦激烈碰撞著,如此矛盾的感覺令李千軍一陣矛盾。
眼看看先祖耗盡心中忠義、灑盡男兒熱血所庇護(hù)的大明朝就要滅亡了,自己什么都不做真的好嗎?什么都不做,豈不是不忠不孝?
李千軍回首看著自己的妻女,聽著女兒甜蜜喊著爹爹,李千軍心頭一軟,雖然世道重男輕女,但他卻對自己唯一的女兒十分歡喜,看著溫柔勤懇的妻子,李千軍不禁散過一個(gè)念頭。
“若是為了大明朝上場抗擊流賊,以京城的兵力,終究難免一死,自己死了,妻女什么辦?”
回想三百年一輪回的王朝定律,李千軍不禁長嘆,王朝終究會(huì)覆滅,自己的先祖也已為大明盡了一忠誠,足夠了吧,還是聽天由命好了,如果李自成能帶來新朝氣象,一掃現(xiàn)在的糜爛之局,也不是不可以接受,李千軍只是想和家人好好活下去而已……
不久,京城爆發(fā)鼠疫,死傷無數(shù),李千軍一家雖然活下來了,但隨他陡步來到京城的親戚卻因鼠疫死絕,李千軍不禁悲嘆:這是對自己所謂聽天由命的報(bào)應(yīng)嗎?
之后李自成入京,諷刺的是他不是攻進(jìn)來的,只見各路百姓無不興奮的歡迎闖王,李千軍看著那坐在壯馬上的氈帽男子,看著接連不斷的大軍涌入京城,不知為何心頭有些沉重。
之后紫禁城燃起熊熊烈火,據(jù)說是李自成放火燃三大殿,李千軍不禁惆悵,歷代新朝都要焚燒前朝宮殿是常事,但不知為何李千軍心情有些復(fù)雜,自百年前成祖定京,天子守國門,巍峨的紫禁城歷經(jīng)百年滄桑的消磨,已經(jīng)開始流露出暮氣,現(xiàn)在東虜韃子回蕩在關(guān)外虎視眈眈,而中原華夏未定,國門先亂起來,這,不是好兆頭啊……
最后聽聞崇禎在煤山殉國,他的遺言不禁流露出來。
人們發(fā)現(xiàn)崇禎帝尸體時(shí),見其披發(fā)掩面,身穿藍(lán)衣,左足赤露,右著朱靴,衣前書寫一段文字:
“朕自登極十七年,逆賊直逼京師。雖朕薄德藐躬,上干天咎,然皆諸臣之誤朕也。朕死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,去朕冠冕,以發(fā)覆面,任賊分裂朕尸,勿傷百姓一人?!?br/> 李千軍不禁感嘆崇禎剛烈如此,而周圍百姓卻反諷道:“勿傷百姓一人?他把天下弄的一團(tuán)糟,死傷百姓無數(shù),還假惺惺什么?!?br/> 之后京城里開始有官人士子為了心中的忠義,于是追隨崇禎的腳步自殺殉國,而但李千軍和百姓們記得更多的是那些卑躬屈膝的投降官員,有些甚至討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