果然,宇文泰死后未及下葬,西魏便開始商討新的執(zhí)政人選。不出宇文護所料很多老臣都想取代宇文護成為執(zhí)政大臣。不過,宇文護就已私下取得五柱國之一的于謹?shù)闹С?,與他達成了利益共識。因此,在會上,于謹不僅慷慨激昂地發(fā)表了一番力挺宇文護的聲明,而且屈尊俯就,當場向宇文護叩拜如儀,宣誓效忠。眾柱國見狀,不管心里服不服,表面上也只能做做樣子,跟著于謹行叩拜之禮。于是,宇文護正式接過宇文泰的權柄,成為西魏王朝的實際掌舵者。
????對于晚生后輩宇文護的強勢上位,五柱國的反應各不相同:于謹最先倒向宇文護,第一時間與他結盟;李家和侯莫陳崇的態(tài)度不甚明朗,屬于騎墻派;趙貴則是最堅定的反對派,獨孤信和趙貴一樣,自認為跟宇文泰是平輩,所以對宇文護的專權攬政心中不服,不愿向其低頭。
????八柱國同朝為臣,相互之間屬于平行關系,其他柱國并不必然要對宇文家族唯命是從。當初大家擁護宇文泰,是因為他的能力、功勛和威望確實無人企及;如今宇文泰已死,宇文護要想徹底駕馭這些人,實力嚴重不足。
????因此,宇文護現(xiàn)在最需要做的一件事,就是篡魏。只有篡奪西魏皇權、建立新朝,宇文家族才能名正言順地凌駕于其他柱國之上,而宇文護也才能以攝政大臣的身份雄踞權力之巔,并長久把持帝國的實際統(tǒng)治權。
????后來,宇文護逼迫西魏恭帝退位,扶立宇文泰世子周孝閔帝宇文覺登基,正式建立了北周帝國。同日,宇文護以明升暗降的手法,表面上把李弼、趙貴、獨孤信奉為三公,實際上卻取代了獨孤信的大司馬之職,把兵權牢牢抓在了手中。緊接著,宇文護又采取了分化瓦解的手段,引五柱國中的于謹、李弼、侯莫陳崇共同"參議朝政",把他們拉進了自己的陣營,同時把反對他的趙貴和獨孤信排除在了權力核心之外。
????宇文護拉一派、打一派的做法,進一步激起了趙貴的憤怒。趙貴旋即與獨孤信密謀,準備發(fā)動政變除掉宇文護。到了約定日期,趙貴打算動手,但生性謹慎的獨孤信卻感覺時機不成熟而阻止了他。不料,政變密謀被宇文護知曉。宇文護遂先發(fā)制人,在趙貴上朝之時將其捕殺,并以同謀罪名罷免了獨孤信的職務,將其勒歸私第,不久又逼令其在家中自殺。
????趙貴和獨孤信之死,意味著宇文護已經(jīng)舉起了鏟除政敵、殺戮立威的屠刀。
????就在獨孤信被逼自殺的短短數(shù)月后,功高勛重的李遠家族,便再次因密謀反對宇文護而遭到殘酷清洗。李遠是西魏十二大將軍之一,此時已升任柱國,早年長期追隨獨孤信征戰(zhàn)沙場,是獨孤信手下的得力干將。
????獨孤信死時,李遠正坐鎮(zhèn)弘農(nóng),遠離朝廷,原本是不會輕易被宇文護瞄上的,可不幸的是,他有個兒子叫李植,幾年來一直在宮中擔任機要職務,屬于皇帝近臣。而在宇文護正大力鏟除異己的時候,置身于權力中樞無異于置身屠刀之下-李遠的家族之禍,便是因李植而起。
????宇文護總攬大權,少帝宇文覺只是個傀儡,這樣的局面令李植無法容忍。因為皇帝無權,像他這樣的年輕侍臣就永遠沒有出頭之日,因此常憤憤不平。終于有一天,李植及同僚再也按捺不住,便一起向少帝進言,要求除去宇文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