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明喜愛、欣賞、敬佩典韋,更加為他感到同情、惋惜、遺憾,因此前來招攬他,一來得到這位忠勇無雙的猛將作為自己的保鏢,增加自己的小命安全系數(shù),二來也可以挽救典韋,讓他不會那么早死。至于孔明招攬典韋會不會影響曹操的命運、曹魏和三國的歷史走向大勢,他已經認真考慮過了,覺得問題不大,原因有二:
一來,典韋是在西元194年(十年多后)被曹操招攬的,是在西元197年戰(zhàn)死的,那么,他在曹操麾下只有短短的三年時間,孔明可以在西元194年之前向曹操舉薦許褚,從而填補典韋不在曹操身邊的三年空缺;
二來,典韋在曹操麾下發(fā)揮的最重要的一次作用就是在宛城之戰(zhàn)中舍命保護曹操,對此,孔明只要暗暗留個心眼,哪天聽聞曹操前往宛城征討張繡了,他大不了出手幫忙,或給曹操送去幾個美女從而避免曹操看中張繡的嬸嬸,或給曹操通風報信,告訴他“張繡馬上會反叛”,如此,曹操就不會因為宛城之戰(zhàn)爆發(fā)時身邊沒有典韋(那時候他身邊應該有許褚了)而喪命。
說到典韋,孔明便想到了趙云,趙云堪稱“三國時期最完美的武將”,后世穿越文里十個主角有十一個會招攬趙云,孔明也想,并且是非常想,對于趙云,他心癢難耐,然而,經過反復思索,他不得不忍痛放棄這個念頭,因為趙云對劉備而言,太重要了,沒有趙云,劉備很有可能會喪命,到時候,歷史走向大勢就被大幅度地改動了。對此,孔明雖然萬般舍不得,但也無可奈何,他必須不打趙云的主意。說起來,孔明不挖趙云也無所謂,因為他打算投效劉備,趙云也會投效劉備,到時候,他跟趙云就是同事了,可以說殊途同歸,就算孔明現(xiàn)在挖了趙云,他以后投效劉備,趙云還是劉備的部下,沒區(qū)別。見到了劉備,見到關羽、張飛便是自然而然的事,以后再見到諸葛亮、龐統(tǒng)、徐庶、趙云、黃忠、馬超也是自然而然的事。
典韋、太史慈跟趙云不同,典韋原本是屬于曹魏陣營的,太史慈原本是屬于孫吳陣營的。
來到這個時空、這個世界里近三年了,孔明已經思考得很清楚了,他接下來要做什么呢?經過反復思索,孔明已經打定主意,他接下來要做兩件事:
第一,保住自己的小命——孔明萬般不愿意坐等自己和孔融、孔囧最終一起被曹操砍頭;
第二,竭盡全力地挽救越多越好的同胞的生命——孔明跟絕大多數(shù)華夏人一樣,做不到坐視自己的萬千同胞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卻袖手旁觀、見死不救。
至于成就屬于自己的大業(yè)、偉業(yè)、霸業(yè)什么的,孔明也不是沒有想過,但他最終放棄了這個念頭,原因很簡單:他不能也不敢大幅度地改變歷史,防止給華夏蒼生帶來更大的災難。
既然不能自主創(chuàng)業(yè),孔明的最佳做法就是:選擇一位明主,為其效力,盡早地結束亂世,讓華夏提前結束四分五裂,恢復統(tǒng)一,盡早地讓天下蒼生享受到太平生活而不是繼續(xù)在水深火熱中苦苦掙扎,同時也能避免華夏在沒完沒了的內戰(zhàn)中元氣大傷,以致于后來釀成“中原陸沉”之禍,如此之舉,才是善莫大焉、功德無量的。那么,問題來了,孔明應該選擇何人作為自己的主公呢?
眾所周知,三國最終三家歸晉,只不過,司馬氏統(tǒng)一天下的時間實在是太遲了、太晚了。馬上是西元184年,司馬氏要到西元249年通過“高平陵事變”才得以掌控魏國的軍政大權,前后相差65年,就算得到孔明的幫助,時間也縮短不了多少,既如此,孔明就只能在曹操、孫權、劉備三人之中選擇一個作為自己的主公,助其盡快地結束亂世、統(tǒng)一華夏、恢復太平。
曹操,雄霸之主;孫權,英明之主;劉備,仁義之主。很顯然,天下蒼生最需要的是“仁義之主”。因此,孔明決定投效劉備,但此時,劉備正在老家幽州涿郡涿縣編草鞋、織草席,孔明投效劉備的時機還沒有成熟。
進入己吾縣后,孔明如法炮制,跟在黃縣尋找太史慈家一樣,尋找到了典韋的家。典韋跟太史慈一樣,出身寒門。見到典韋后,包括孔明本人在內,所有人一起驚嘆:“好個大漢!”
武安國是一個壯漢,長得膀大腰圓、孔武有力,典韋簡直就是武安國的“升級版”,長得人高馬大、虎背熊腰,胳膊有普通人的腿粗,腿有普通人的腰粗,孔明目測他身高將近兩米,體重怕是有兩百斤,長得方面闊口、濃眉大眼,相貌雄毅、外表魁梧,整個人就像一尊鐵塔,令人望而生畏。典韋此時年齡不大,三十歲不到,還未娶妻(估計是因為他長得實在太嚇人,并且他家里也沒什么錢,自然娶不到老婆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