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浪拍擊著柱狀節(jié)理組成的石壁,而后退卻,再拍擊,如此循環(huán)往復(fù),最早的海床、沙灘,就是在這樣海水與巖石的循環(huán)交互下,歷經(jīng)千萬年歲月才形成。
此時,一個不和諧的‘異類’,正處在石壁的石縫里,逐步地,緩慢地,把握著石柱與石柱間的空隙,向石壁上方攀巖著。
這個‘異類’外形酷似植物的根系,從主根上,延伸出極多的根須,透過分子尺度的嵌入,即便是再堅固的石質(zhì),這些根須也能夠深入到這種石柱的內(nèi)部。
另外,根須在給主根提供固定作用的同時,也能夠?qū)⑩}、鎂、鐵、硅、鋅等等無機元素,從石柱中抽取出來。
有著厚重的石柱作為主要承重柱,根系不需要擔心會被海浪給扯斷,主根一直延伸到海面以下。
主根的源頭是一個瘤狀團塊,同樣延伸出數(shù)量龐大的根須,牢牢地將自己固定在火山島嶼底部的橢球狀和枕狀的巖石群間,抵御海水的沖刷。
瘤狀團塊的主根并不不僅僅只有一條,除了正在‘攀巖’的那條外,其他主根系則攀附海底的火山巖石,向四周散開,每一條都延伸出數(shù)公里,構(gòu)建成一個地衣式的龐大網(wǎng)絡(luò)。
很難想象,這些東西,在不久之前,還是疑似動物的龐大種群。
“呼……總算是設(shè)計完成,接下來就只剩下逐步‘建設(shè)’的工作?!?br/> 思維從‘設(shè)計’的工作中脫離出來,霍古只覺得精神為之一松,總算能喘口氣。
如果說,在身為人類時,腦力勞動要比體力勞動要更為輕松的話,現(xiàn)在它的情況就是正好反過來。
感受不到肉體疲勞的霍古,相對來說,繁瑣且耗時長的腦力勞動就變成了苦力勞作。
火山島嶼附近的這一切,都是霍古的杰作,讓整個葫群,全體轉(zhuǎn)型成了現(xiàn)在這幅形似植物的樣子。
在設(shè)計上,霍古沿用了地球植物根莖的結(jié)構(gòu),表層也不再是那被石塊一刮就破的脆弱表皮,而是利用細胞死亡疊加構(gòu)建所形成的厚繭。
為了保證主根系的強度,采用蛛絲式的多根根莖糾結(jié)在一切的方式,在提供強有力輸送給養(yǎng)功能的同時,也能確保不發(fā)生崩斷。
在霍古布置的整個龐大體系中,那個瘤狀團塊是最為核心的部位,整個葫群的感知細胞都匯聚于此。
以犧牲行動能力為代價,生命場的影響半徑直接拓展到了六公里左右!
而且,在徹底沒有中繼指令的前提下,霍古驚異的發(fā)現(xiàn),指令延時的現(xiàn)象一下子減弱了不少。
那個神秘生命場面紗,因此變得淡薄了許多。
在海底布置的根莖,是為了收集足夠多的有機材料,滿足整體消耗,主根上延伸出的根須,能夠很好地捕捉到那些有機材料。
海底的主根上還長有一定數(shù)量的‘花朵’,這些都是當初葫的‘嘴’,霍古并沒有加以改造,只是原封不動的移植到主根上,看起來就像是長出的‘花朵’。
事實證明,霍古的想法沒錯,這些‘花朵’,確實也是給它額外帶來了一批數(shù)量可觀的有機材料。
更令它意外的是,還在微生物中,捕獲到了擁有‘細胞核’微生物的基因樣本,說是驚喜也不為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