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:形禁勢格,利從近?。缓σ赃h隔。上下火澤。這個詞兒其實是大家相對比較熟悉的一個成語了,出自于司馬遷的《史記》,實際上是當時秦國擴張的一個方針政策而已,大約在秦昭王時期,也是秦國逐漸成熟的關鍵時期,該政策才開始逐漸成熟。首先,這段原文的意思很明朗,就是說如果發(fā)展受到了地理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,最好的方法就是就近獲取利益,上下火澤就說火苗都是向上燃燒,而水都是往下流淌的,只要順應自然規(guī)律就能獲得好的結果。
戰(zhàn)國時期的魏國源自晉國,因為地處中原且文化發(fā)達,該地盛產文化名人,當時稍有才學的學子都希望能夠在魏國求得一官半職,實際上魏國本地人也出了很多的飽學之士,很遺憾的是無論是外來者還是本地才子均未得到魏國國君的重用,商鞅、范雎、張儀以及孫臏等人無一不是如此,這里面商鞅、張儀與范雎其后都成為了秦國的相國,不得不說是一種諷刺。范雎生存的時代正好就是秦昭王時期,秦昭王這人說起來與去年非?;鸨碾娨晞 读d月傳》有些關系,羋月正是秦昭王的母親,他們之間的關系我暫時就不去展開,我們要知道的是秦昭王是秦國最終一統(tǒng)中國的實際奠基者,他在歷任秦王中在位時間最長,在長達五十余年間,他上接父祖秦孝公與惠文王兩代雄主,下面開啟了秦始皇的霸業(yè),在位期間,任用范雎、白起等人,徹底將東方六國打殘,此后東方六國再無力與秦爭霸正是源于秦昭王的政策,這就是所謂的“遠交近攻”。魏國人范雎在魏國差點被人搞死,無奈逃到了秦國并受到了秦昭王的禮遇,當時的秦國實際上有些迷茫,畢竟從秦孝公到秦惠文王兩代基本已經奠定了秦國的強國地位,商鞅的耕戰(zhàn)體系確實非常適合秦國的國情,秦昭王的哥哥武王贏蕩基本可以忽略,那么秦昭王實際上肩負著怎么改變局面的問題,畢竟在張儀當政時期,奉行的是“合縱”政策以對抗蘇秦的“連橫”,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“合縱連橫”政策的來源。那時候東方六國動不動就聯(lián)合起來與秦國打,雖然每次秦國都能化險為夷,但是長此以往也不是個事兒,范雎就此向秦昭王獻上了“遠交近攻”,范雎指出秦國越過韓國與魏國的土地去攻打齊國簡直是失策,勞師遠征,長途奔襲不說,打下來的土地與秦國并不接壤,一塊飛地是守不住的,換個角度,我們與遠處的楚國以及齊國、燕國等保持一定的友好關系,這就是“遠交”,對于與自己接壤的韓、趙、魏三家花大力氣打擊,獲得一點土地立即就能并入秦國,日積月累,必然獲得成功,再者,韓國與魏國是中原的樞紐,物產豐富,打下了好處太多了,何樂而不為吶?這就是“近攻”。秦昭王豁然開朗,立即任命范雎為相國,開始實施該計劃。此后“遠交近攻”的政策直到秦始皇時期依然是既定國策,這也是為什么最終結果確實是韓國最早被滅,而楚國最后被干掉。此后秦昭王不慌不忙,在周邊打打殺殺,魏國與韓國一再被割地,幾乎不保,而東方六國中最強大的趙國在“長平之戰(zhàn)”中被“殺神”白起坑殺了四十萬精兵,就此一蹶不振,從此六國再無力對秦國構成實質威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