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我們這個故事還是接著三十六計繼續(xù)往下說,這一計是勝戰(zhàn)計里面的第三計,叫做借刀殺人。這個計策實在是簡單易懂,通俗明了,但是想要運用得純熟而不著痕跡也是相當(dāng)不易的。
原文:敵已明,友未定,引友殺敵,不自出力,以《損》推演。
這個計策我就不再去細(xì)講意思了,我們直接進(jìn)入一個例子,通過這個例子,我們能更深入的理解到什么叫做借刀殺人,什么叫做不出一兵一卒而使得天下大亂。為了故事的完整性,我會從比較久遠(yuǎn)的歷史開始講,這個部分也會分為幾集來講完,希望大家喜歡??龋?,您別著急,且聽哥一一道來,急了也沒用。
我們都知道,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有一個很出名的國家叫做齊國,轄區(qū)內(nèi)主要的地盤在今天的山東半島地區(qū)。這里需要說明的是,齊國有姜齊與田齊的分別。周武王建立周朝之后分封諸侯,而受封的齊國其開國君主就是大名鼎鼎的姜太公姜子牙,相信《封神榜》看多了的國人對此人并不陌生。這就是所謂姜齊的來歷,延續(xù)到大概600多年之后的公元前391年,田氏家族的田和取代齊康公,徹底取代姜齊,此后直到公元前221年齊國被秦國所滅,這一段時期的齊國被后人稱為田齊。也就是說這個國家在傳承的過程中國王曾經(jīng)被取代過,而國家的名字并未發(fā)生變化,也算得一大奇事。我們熟知的歷史名人諸如春秋五霸的齊桓公,晏子使楚的晏嬰等人都是姜齊時期的人物,而齊威王田因齊,孫臏,田忌,孟嘗君田文,秦末的田橫等人都是田齊時期的名人。從生于微末,長于艱辛,一個家族完成取代一個國家的艱巨工程,付出數(shù)代的精心謀劃,這真心很累很犀利,也很值得佩服,不比修建萬里長城簡單,說來也是一段傳奇。
公元前481年的時候,田氏傳到家主田常,勢力已經(jīng)很龐大了,正是在此人的謀劃下,田氏一步步壯大,所謂的“小斗進(jìn),大斗出”就是田常干的收買人心的典型策略。但是這時期齊國其他的大家族的實力還非常強(qiáng)大,也就是說田常只能說是一路老大而已,還沒有強(qiáng)大到號令天下,莫敢不從的地步。那個時候在齊國,田常還不敢搞一言堂,高家,國家(姓國的家族),鮑家,晏家都是極其厲害的。田常想要削弱這幾家的實力,就大力慫恿國君派兵攻擊臨近的魯國,因為這些家族掌握著很多的軍隊,田常想要控制起來很麻煩,干脆派到外面去搞侵略,既削弱了自己的政敵還可以打擊敵對國家,這想法簡直美妙極了。
田常的心里感覺很爽,有人卻非常不爽,這就是孔子,魯國可是他的故鄉(xiāng)啊,而且他非常清楚魯國的實力,就祖國的那點家當(dāng),面對齊國基本只有覆滅一條路。孔子號稱有弟子三千,七十二圣賢,但是關(guān)鍵時刻,基本沒有頂用的,天天寫書、吹牛、罵人倒是在行,遇到國家大策、軍事、謀略就基本抓瞎了,也是,“儒學(xué)”就不是用來打戰(zhàn)的,是用來麻痹思想,鞏固統(tǒng)治的。很多學(xué)生慷慨激昂,表示與齊國不共戴天,嚷嚷著要代替老師去幫助魯國,抵抗萬惡的侵略者齊國。比如子張,子實這些學(xué)生就非常的激動,孔子默默的看了看他們,就是不答應(yīng),作為他們的老師,孔子知道他們是水貨,只是懶得去說而已。這個時候,子貢請求去救援魯國,而且表示自己一個人單槍匹馬就能搞掂此事,孔子看了看他,同意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