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為論文都是經(jīng)過華科大的教授翻譯,并詳細批注過的,所以江棲野都能看懂并理解。
這一段時間,江棲野又陷入如饑似渴的學習階段,上午刷書,下午刷論文,晚上再刷數(shù)學。
他真的感覺自己受益匪淺,從張江科學城獲得的的信息學等級,也漸漸的真正變成了他自己的知識,畢竟沒有根基的高樓是不會長久存在的。
放下最后一篇論文,江棲野嘆了一口氣,這幾天他真的覺得這些論文撰寫者的智慧簡直嘆為觀止。
幾乎每一份論文,就是一種全新的算法,一種人工智能的方向。
他看著書桌上,一堆已經(jīng)被翻得卷皮的論文,江棲野決定,先吃飯!
吃完飯后,先給自己泡了杯速溶咖啡,他從今天開始要修仙了。
打開電腦。
半個小時過去了,江棲野竟然一時間不知道該從何處開始。
想讓人工智能對算法設定之外的東西進行反應,首先擺在江棲野面前的就是兩個難題。
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做出什么樣的反應,依據(jù)什么來反應。
當人工智能接收到外界的信號時,如果該信號在算法設定之內(nèi),他只能依據(jù)設定做出回應。
舉個栗子。
對于一個普通的智能機器人而言,他走在商場里,遇見一個迎面走來的人,會因為算法內(nèi)提前設計好的程序進行自動避讓。但是如果是一個人突然倒在他的面前,他還是會根據(jù)設定而進行避讓,并不會產(chǎn)生扶或者不扶的動作,對他而言,那個倒地的人就是一個需要讓開的障礙物。
第二個就是儲存和再設定問題,當人工智能針對某樣設定內(nèi)沒有的信號,做出反應之后,他能將該反應進行存儲,并在下次遇見該信號時做出同樣的反應。
只要能解決這兩個難題,這個的算法也就不難了。
問題出來了,就只剩下解題了。
解題的第一步建模。
建模就是將現(xiàn)實的問題變成數(shù)學問題,用一個個數(shù)學公式和代碼來表示遇到不同情況時做出的不同反應。
對難題江棲野想了兩個解決方案。
首先就是設計一個底層優(yōu)先的算法,讓人工智能每遇到一次新的信號,模擬旁邊其他人的反應。
比如說,當人工智能機器人遇到在商場里忽然遇到一個人倒地。
這個倒地信號在設定的算法內(nèi)沒有,他就開始模擬商場周圍多數(shù)人相同的動作,來做出自己的反應。
這個方向江棲野只是想了一下就放棄了,因為并不能保證人工智能接收到信號的時候,旁邊的是否存在其他的人,同樣也不能確定人工智能接收信號的時候,旁邊的人會有反應。
所以,此路不通。
重新想。
江棲野直接在算法中添加了一個搜索引擎,通過建立數(shù)據(jù)庫,來對接收到算法設定之外的信號做出相應的回應,而且這樣還可以通過不斷地擴充數(shù)據(jù)庫,來使得人工智能不斷的成長。
數(shù)據(jù)庫的建立簡直是一舉兩得,一下子將兩個難題同時解決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