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國泰民安……”
秦襄喃喃念出了聲,旋即掩唇,眼中滿是驚訝之色。
“天吶,”流觴閣內(nèi)時不時響起幾聲低呼,“這是閔先生的字!我曾在我爹的書房里見過!簡直一模一樣!”
她們雖然大多不擅書法,但其中不乏懂得品鑒之人。
聽聞這些人說起閔先生的名號,即便是不懂得書法的人也面露震驚。
閔文先閔先生,前朝最為杰出的鴻儒,學(xué)問問鼎世間少有人及,一手好字更是令世人難望其項背。
曾有人與閔先生同游,途徑一瀑布,飛流直下氣勢磅礴。
閔先生甚喜此景,當(dāng)場題“凌霄”二字。
同行者望其字跡,只覺千尺白練夾雜著無盡氣勢撲面而來,竟心生窒息之感,可見其筆力蒼勁,氣勢雄渾。
前朝覆滅前,閔先生與當(dāng)時的三皇子以及大梁太.祖皇帝曾為至交好友。
彼時前朝末代皇帝驕奢淫逸,皇室不得人心,以至戰(zhàn)亂四起群雄割據(jù),百姓生靈涂炭民不聊生。
太.祖皇帝雄韜偉略,與閔先生一文一武,平內(nèi)亂,靖邊關(guān),終使天下安定,百姓得以休養(yǎng)生息。
四海平定之后,末代皇室之人死的死傷的傷,唯有三皇子因二人的妥善保護而毫發(fā)未損,得登大寶。
然,三皇子心知自己病弱訥言,并不是治理天下的合適人選,故而留下一紙禪位詔書,將皇位禪讓于太.祖皇帝,便離開皇宮,四海游歷去了,與他一同離開的還有當(dāng)世鴻儒閔先生。
太.祖皇帝登基后,曾多次派人尋找二人,幾番周折,終于打探到他們的消息時,卻得知三皇子已經(jīng)離世,而閔先生獨自居于深山之中。
太.祖皇帝當(dāng)即親自前往,請閔先生出山,然不知何故,卻最終未能得到其應(yīng)允。
此事曾一度成為太.祖皇帝之憾事,以至其年老體弱纏綿病榻之時仍舊念念不忘。
時任太子的高祖皇帝為了其心愿,再次入山,請閔先生入宮一見。
閔先生仍舊未允,卻寫了一幅字讓其帶回給病榻上的太.祖皇帝。
那幅字筆力仍舊雄渾,只是蒼勁中卻比以往多了幾分沉穩(wěn)豁達。
高祖皇帝將這幅字妥善收起,一路馬不停蹄的送到了已經(jīng)瀕臨殯天的太.祖皇帝床前。
早已被病痛折磨的不成樣子的太.祖皇帝見到這幅字之后,眸中陡然迸發(fā)出一陣光彩,似多年的努力終于得到了肯定,沒過多久便神態(tài)安然的去了。
那幅字至今仍被順帝視若珍寶,時不時拿出來瞻仰一番。
上面寫的既是一代鴻儒對一代帝王的肯定,也是后世歷代皇帝的憧憬和目標(biāo)——四海升平。
后世之人雖多推崇閔先生的字,但閔先生壯年便離宮退隱,流傳在外的真跡極少,多是拓本,這四海升平便是他最后一幅流傳出來的字。
真跡難覓,那些拓本幾經(jīng)轉(zhuǎn)印,又或多或少的失去了原本的意蘊,閔先生的字就更為難得一見。
可眼前這幅“國泰民安”,卻似閔先生的真跡般,沒有絲毫瑕疵,筆法流暢氣勢雄渾沉穩(wěn)練達,一筆一劃都仿佛讓人親眼看到了大梁的繁榮昌盛,百姓的富足安康。
好一個四海升平!好一個國泰民安!
“你怎么會寫閔先生的字?”
秦襄半晌才找回自己的聲音,喃喃問道。
蘇箬蕓笑著回答:“我外祖父十分喜歡閔先生的字,手中有一本閔先生的字帖拓本,寶貝的很。為了哄他老人家開心,我閑來無事的時候便對照著多加練習(xí),練好了博他一笑?!?br/>
這怎么可能?
對著真跡都不一定能練成這樣的字,更何況是拓本?
況且閔先生的字向來講究力道,男孩子都不一定能掌握其精髓,何況是天生力氣就比男子小的女人?而且還是個十六歲的少女!
可是,這不可能的事情就在眼前真真切切的發(fā)生了,這幅字是眾人親眼看著她寫出來的,絕無作假的可能。
蘇箬蕓見秦襄不語,眾人也對她的字議論紛紛,有些訕訕地道:“我原想寫四海升平,可又想起今日在場的多是官宦人家的小姐,怕是不乏見過閔先生那幅真跡拓本的。若是寫的不好,兩相對比之下更加容易露拙,便換了國泰民安來寫。只是看來,還是寫的不好……”
不好?
秦襄搖頭:“不是不好,而是太好了!”
她說著嗔怪的看了蘇箬蕓一眼:“有了你這幅字珠玉在前,今年的春日宴上怕是沒人敢寫字了!”
別說是寫字了,就是其他什么,也難以掩下這幅字的鋒芒。
蘇箬蕓凝眉,有些不信的樣子。
一個宮女此時垂首走了過來,低聲對秦襄道:“公主,杏林那邊的公子們讓人遞了話過來,說是……想借蘇大小姐的墨寶一觀?!?br/>
秦襄噗嗤一聲笑出了聲,轉(zhuǎn)頭對蘇箬蕓道:“你看,我說什么來著?就是寫的太好了吧!隔得這么遠都有人來討要了?!?br/>
說著又對那宮女道:“你去告訴他們,讓他們安生些,閨閣女子的手跡也是他們說看就看的嗎?這些年春日宴上沒有約束他們,真是縱的他們越發(fā)沒規(guī)矩了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