蕭錦侃口中讓劉睿影下葬的這處風水極好的地方,叫做鳳凰池。
說實話,這如今的鳳凰池只是徒有虛名,并不漂亮。
但它好歹也是博古樓十大奇景之一。
雖然叫這么個名字,但是池子里并沒有鳳凰。
就連鳥也很少……但是卻有很多蚊子。
說來也奇怪,整個博古樓其他的地方都沒有蚊蟲,好像是全都聚集在這里了一樣。
鳳凰池很小很小。
小到都不能稱之為湖,只能叫作池。
停水圓者曰池,方者曰塘。
但鳳凰池卻的形狀卻是不圓不方,看上去十分別扭。
不過在皇朝時期和更早的博古樓中,這鳳凰池可是位于中心,委實是華麗異常,金碧輝煌!
每日里燈火人流不絕,十二個時辰中,每到一個還會有水發(fā)景觀騰起水柱搖擺報時。
那會兒,狄緯泰還是個小童。
就連最為基礎的《百家姓》、《三字經(jīng)》、《千字文》都還未背熟。
博古樓也不似現(xiàn)在這般好像鐵板一塊。
雖然現(xiàn)在也并不是看上去的這么團結,可是樓主卻只有狄緯泰一位。
在那時,卻有九位。
九位樓主。
九位八品金綾日。
這是何等震撼的景象?
湏、湐、湑、湒、湓、湔、湕、湗、湙。
這九個姓氏,每一族一位,掌管著博古樓的九座經(jīng)樓。
據(jù)說,這九大姓氏是定西王域和震北王域這兩片土地上,在遠古時就誕生的最早的一批居民,因此他們也被稱作上古九大姓或上古九大族。
姓氏中盡皆帶有水字旁,是因為在文明的初期,人類只知擇水草而居,便以此把水嵌入了姓氏。
每一族的輩分最高者,在族內(nèi)稱族祖,在博古樓內(nèi)任樓主。
這是一代代傳下來的規(guī)矩,也不知有幾千年沒變過了。就是那建立了大一統(tǒng)皇朝的星劍仙,也沒去更改過。
相反,聽說他還請這九位族祖樓主吃過飯。
與之相比,五王的時代就顯得太過于淺薄……
其中最年長者比狄緯泰還年輕,那王域的歷史又怎么能和博古樓相比呢?
于是乎,五王共治也沒有改變這博古樓的格局。
但是外不亂,己卻先不穩(wěn)。
萬年基業(yè)總是從底部與內(nèi)部開始瓦解。
很多事物一開始把自己標榜的的太高,后來就會死的太慘……
那名叫狄緯泰的小童,他已經(jīng)長大了。
不僅能熟背《百家姓》、《三字經(jīng)》,其余的經(jīng)史子集也全都不在話下。
不僅能熟背這些經(jīng)史子集,就是運籌帷幄提筆秀山河也是信手拈來。
他就這么著。
靠著一顆腦袋,一根筆。
一個字串成一句話,一句話堆成一段話,一段話又拼成一片文章。
然后一篇文章一篇文章的搭成臺階向上爬。
每一步一個腳印都飽沾墨汁與……鮮血。
至于這寫字做文章怎么會見血,暫且不提……
總之狄緯泰就這樣走到了他能走到的最頂端。
上古九大族統(tǒng)管博古樓的九座經(jīng)樓,因此被稱為九經(jīng)。
外姓之人對經(jīng)樓之事,是絕對沒有染指機會的。
和歐小娥所在的歐家那般開放不同,上古九大祖極度的排外。
九座經(jīng)樓之下,是一世龍門,三得,五道,七賢。
分別對應著一人之稱謂,三人之稱謂,五人之稱謂,七人之稱謂。
而狄緯泰,爬上的位置就是一世龍門。
九經(jīng)之下的最高位。
湏家的當年的經(jīng)樓,就在現(xiàn)如今的四季不凍河南端。
時任族祖的湏儀對自己的親弟弟湏態(tài)尤為信任。甚至廣而告之,在自己閉關或不在的時候,湏態(tài)可以替代自己行事族祖樓主之權。
就連著湏家經(jīng)樓的擴建與分配,湏儀都是交由自己的額這位兄弟來完成。
與湏儀不同,湏態(tài)放浪形骸,最喜喧囂華麗。
而由他負責監(jiān)督建造的湏家經(jīng)樓,則被稱為博古第一樓。
且不說樓上,單單是樓下迎賓大堂,夏天用百年難融的萬載玄冰鋪地,冬天用紫銅灌熱水砌墻。
不管一年里四季如何變化,都是溫暖清涼,爽快異常。
時人稱之為“人間清暑殿,天上廣寒宮!
又趕上湏儀愛才重文,于是來博古樓者,有十之五六皆是奔著湏家經(jīng)樓而來。
每到傍晚,華燈初上。
就可以看到湏態(tài)在高臺上大擺宴席,替他哥哥宴請?zhí)煜虏趴 ?br/> 當時絲竹之聲不絕,酣飲暢談之情不散。
置于此情此景中,即便是那一盤值萬千的珍饈有當何如?不過和豬食狗糧一般罷了……
迎風立于高臺之上,可便覽博古樓內(nèi)的通篇景色。
下方更有石山與釣池。
石山雖無珍禽異獸,也無奇花異草,但是每塊巖石高聳奇絕,皆能自成一峰。那般奇怪的形態(tài),端的是鬼斧神工,天刀劈就。
池中有與人一臂之長,半腰之粗的長須錦鯉往來遨游。
湏態(tài)最喜垂釣飲酒。
他將壺中酒倒入池中,看那錦鯉飲之醉后,在水中卻是無論如何都擺正不了身體時,便與眾賓客朗聲大笑。
隨后命左右將其撈起烹而食之,當做晚宴的壓軸菜品。
品嘗過這道菜的人,都說魚肉鮮美異常,還帶有淡淡酒香。
醇厚甘美,回味無窮。
湏態(tài)便告訴眾人說,“這魚肉本是腥氣最重。無論用何種方法烹飪,這除腥卻是上上之要務。一條魚,若是能除了腥氣,便已成功了一半。像這釣池中的錦鯉,每日游動不止,筋肉緊密,去處腥味后即便是去了骨也能久蒸不散。但外用不如內(nèi)服,故而在烹飪前先把這魚灌醉,讓酒精酒氣被其血脈經(jīng)絡所吸收,再延伸到全身各處。由此,這魚一醉,便是已經(jīng)除去了腥。而后只要去骨上鍋蒸三刻,扯火后余溫悶一刻,再淋上秋油,便是這般的鮮美異常!”
眾賓客聞言無不大聲贊美,紛紛爭搶魚肉不止……
到這會兒,湏態(tài)又會出一彩頭。
只要有人能搶到那鰭下三寸之處,最為細嫩的一筷子魚肉,便能得到他哥哥湏儀的墨寶一副。
這樣一來,卻是讓湏家的威名和聲望更加高昂了。
如今,這高臺宴會,石山釣池皆以不見……歡聲笑語,絲竹琴樂卻也被大風吹沒。
只有湏態(tài)的這道鮮蒸醉魚流傳了下來,只是把那貴重的錦鯉換成了鯽魚,狗魚等等……卻是一般百姓都能吃得起了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湐家經(jīng)樓,就在歐小娥今晚所住房舍的后面不到一里處。
被人們稱作“血經(jīng)樓!
有一年,湐明樓主的侄子湐陽突然公開與之作對。但是族中其余眾人竟然沒有一人出言相助于族祖。
湐明樓主沒奈何之下竟然被破退位讓賢。
離開族祖樓主府的那一刻,只剩下一名貼身侍衛(wèi)獨自追隨。
“你不走嗎?”
湐明問道。
“不走!
侍衛(wèi)回答。
“跟著我又有何用?你去追隨他說不定還能收到重用。還是你準備暗地里出掉我,借此去邀功?”
湐明問道。
侍衛(wèi)沒有說話,而是拔出了明晃晃的鋼刀。
“動手吧”
湐明說道。
但是侍衛(wèi)沒有殺他,而是揮刀自宮了。
“他名湐陽,因此我斷陽明志,這下你總能相信我了吧!”
侍衛(wèi)說道。
湐明見此感動的無以復加,與他當即結拜為異性兄弟。
并且許諾,日后如若能東山再起,定與他同享榮耀權力。
侍衛(wèi)搖了搖頭說道:“現(xiàn)在還不是說這些的時機。”
湐明此時已是狼狽不堪。
被湐家經(jīng)樓掃地出門,流落街頭。
竟是連普通的燒餅香味,都能讓其駐足留戀不已……
侍衛(wèi)又拿出自己的積蓄給他買飯,說道:“這本是你發(fā)給我的月錢,沒花的我都存了起來。雖不能像先前那樣讓你頓頓大魚大肉,但是每天一頓飽飯,絕對不會讓你餓死!
終于在風聲過去后,湐明謀劃出掉湐陽,重掌湐族和經(jīng)樓大權。
時逢湐陽最寵愛的小妾即將生產(chǎn),因此湐明便與侍衛(wèi)商量。
“如果這小妾難產(chǎn)身亡,那湐陽定然會被悲痛不已,或許我們就能夠抓住一線機會!
湐明說道。
侍衛(wèi)卻不同意,他碩說“族祖樓主還記得您是如何被趕下來的嗎?就是因為他處處造勢,而您因為他是你的族人子侄兒疏于防備,由此才讓他籠絡了族中大半的人心。后來他見勢頭已成,便公然的振臂一揮,那省下的人即便有心幫您卻也是敢怒不敢言了。如今您若是想奪回曾經(jīng)所失去的,那就要從何如失去的開始做起!
湐明聞言恍然大悟……自嘲自己已經(jīng)被仇恨沖昏了頭腦。
堂堂博古樓九經(jīng)之一,確實還不如一位堪堪識字的侍衛(wèi)運籌帷幄的妥當。
湐明接著問侍衛(wèi)該如何挽回聲譽,侍衛(wèi)卻閉口不言。只是告訴他,當他聽到湐家經(jīng)樓內(nèi)傳出妖孽之言論時,便是他重返經(jīng)樓之日。
隨后,侍衛(wèi)將身上省下的所有錢都留給他,又磕了三個頭,便離開了。
無論湐明在后面怎么呼喊,卻是都不回頭。
侍衛(wèi)自己一人回到了博古樓。
說自己是皇朝宮內(nèi)的宦人,因為觸犯了宮規(guī),便被趕了出來。
現(xiàn)在走投無路,只想在博古樓找個鋪紙研墨的差事,混口飯吃。
負責考核的人讓他脫了褲子驗身,一看果然是凈了身的。而且侍衛(wèi)也讀書識字,能伺候得住那些個文人老爺,便收他入了門。
入夜,他悄悄的潛入到湐陽小妾的房中。
因為這房小妾太過受寵,因此被正方所嫉妒,防衛(wèi)之處卻是異常的薄弱,讓侍衛(wèi)很容易就得手了。
他趁小妾在睡夢中之時,用迷藥讓其更加沉淪,而后用刀淺淺的在其雙腕之上劃出一道,隨后又以濕毛巾擦凈,而后冰敷止血。
在沒有任何血色滲出之后,又拿了兩枚她的發(fā)簪便回到自己房中。接著將事先準備好的牲畜之血取出,沿著門縫倒入藏書閣里,并將一枚發(fā)簪放放置于血中。
值更的小廝早已趴在桌上呼呼大睡,待第二日換班時看到門口莫名一灘血跡于發(fā)簪時,頓時大驚失色,直呼鬧鬼!
而侍衛(wèi)仗著自己是宮內(nèi)宦人,聽說過不少奇聞怪事為由,暗自散播言論,將矛頭直指小妾,和她腹中之嬰孩。
如此,每隔三五日,他便如此重復一次。
終于是鬧得整個博古樓內(nèi),九經(jīng)皆知,讓湐陽也是無法回避。
在他看到自己小妾手腕上竟然真的有刀痕后,不由得也開始對其產(chǎn)生了懷疑……
即便他不信神鬼之論,但是這風言風語長此以往下去對自己的名望也有極大的影響。
何況這房小妾本就是風塵女子,娶進門時便議論不斷。
在此之后,侍衛(wèi)卻是越發(fā)的激進,他將血直接用軟管,倒引至藏書之上。
一石激起千層浪,就算他是族祖樓主,也無法壓制眾怒。但是他卻依舊舍不得與自己的這位小妾,更何況她即將臨盆。
在小妾臨盆的前一天,侍衛(wèi)自己在夜間推開了藏書閣的門。他一刀殺了小吏,將其衣服剝光,四肢扭曲的不成樣子,還在身上密密麻麻的,劃滿了和小妾手腕處一模一樣的刀痕,而后同樣的的擦血止血處理傷口。
最后他一把火,點燃了藏書閣,自己則用那小妾的另一枚發(fā)簪插入眉心處自盡身亡。
看到火光前來救火的人,看到二人的死狀竟然是不敢踏進藏書閣半步……
因為侍衛(wèi)就是那暗里扇陰風,點鬼火之人,現(xiàn)在眾人看到他被這小妾的發(fā)簪殺死,更是讓所有的人更加相信這小妾是妖孽化人。
湐陽的地位岌岌可危,再加上本來中立或支持湐明的人們,這些年被他壓制的很是難熬,在這時卻也冒出頭來蠢蠢欲動。
湐明聽到這些傳聞,知道那宦人就是侍衛(wèi)。
悲痛垂淚之際,卻是毅然決然的返回了博古樓湐家經(jīng)樓,他不能讓自己的結拜兄弟就這么白白死去。
果然,此時他一登臺亮相,就如當時湐陽振臂一呼的效果一樣,大部分人頓時都轉而重新支持他。
湐明看著面如鐵灰的湐陽,心里卻是復雜萬分。
雖然他重新執(zhí)掌了湐家經(jīng)樓,但是卻以無心繼續(xù)操持。
湐明覺得自己那位兄弟的魂魄就附著在這些書卷上,與之他只下了一道命令:將藏書閣中所有未燒毀的書,全都再行抄錄。而后將原卷全部葬在經(jīng)樓后邊兒的一塊兒空地內(nèi),然后再這書冢旁改了一所下午,住了進去。
沒幾年,便把族祖樓主之位讓賢給了后人,自己只管早晚三杯酒的和這位結拜兄弟說說話。
要論書法造詣,湐明怕是當時那代九經(jīng)中最高的。
他本想寫一篇文章,刻成石碑立在這書冢前,卻發(fā)現(xiàn)自己連結拜兄弟的名諱都不知道,不禁更加神傷。
或許是因為心中感慨郁結太多太深,加上飲酒無節(jié)制,湐明在一個夏夜里,死在了書冢旁。
后人將其葬在了他兄弟的旁邊,還立了塊大石碑,寫著‘初代族祖樓主湐明之墓’。
但看到旁邊那座書冢門前禿禿的,顯得很不搭調(diào),也只好給他也立了個碑。
旁人不知道有關這侍衛(wèi)的任何事跡,只以為族祖樓主是愛書心切,所以就刻了一塊:‘族祖樓主愛書之墓’的碑立在那,看上去也確實舒坦多了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湑家經(jīng)樓要離劉睿影現(xiàn)處之地稍遠。
在剛剛步入樂游原,還未過四季不凍河上的石橋之前。
按照時間來算,湑家經(jīng)樓卻是建造最早的,堪稱為九經(jīng)源頭。
據(jù)說當時湑家的族祖湑平夢見一個神人渾身散發(fā)金光,對著他伸出兩掌,連連揮舞。
他在夢中看到這金光神人兩掌上分別寫著不同的字。
一掌寫著今,一掌寫著古。
湑平不解奇異,但無論他怎么問,這金光神人卻都默不作聲。
大約有一炷香的功夫,神人身上的金光漸漸開始退卻,身形輪廓也變得模糊不清起來。
他知道這是神人要走了,趕忙上前去想抓住神人再挽留一會兒。
沒想到卻是抓住了神人寫有“古”字的那只手掌。
神人回頭對他笑了笑,張嘴說了兩個字卻并沒有發(fā)出聲音。
第二日清早,湑平一醒來立馬跑到鏡子前,對這鏡子只動嘴型不說話。
耗費了一上午,終于弄明白了神人說的那兩個字是‘自悟’。
可單單一個古字卻是有什么好悟的?
誰也不知道湑平最后悟出了什么,但是后來博古樓的博古二字卻是與其有著很大的關系。
為了供奉那位金光神人,湑平在修好了湑家經(jīng)樓后,親自手書了一個碩大無朋的‘古’字,并告訴后人等自己死了就將其裝裱起來,在份上修一座小屋,把這字掛進去。
但是在湑平死后,卻沒有人遵照他的遺愿辦事。
所有人都認為這個字是神仙的啟示,要坐鎮(zhèn)湑家經(jīng)樓永?堤⿲幇,因此卻也是香火不斷。
曾有不少人看到說那個古字常常在夜晚大放金光,耀于堂宇,于是對它更加敬重拜服。
在湑平的墳前,后人們還是建了一個木質(zhì)的小屋,并且在橫梁上刻滿了‘古’字。
沒想到,小屋落成的當天,三九嚴寒里卻是下了一場傾盆大雨。
第二日,便看到那小屋中的橫梁上發(fā)出了嫩綠的新芽。
當年秋天,這橫梁已經(jīng)長成了一株參天大樹,枝繁葉茂。
來人都以為是神跡,便都不再去拜那古字,轉而來拜這棵樹。
這一拜,此樹便開化。
再一拜,便結出了一種形狀十分奇異的果實。
第三拜,這果實便成熟落地。
吃了這果實的人,都文采飛揚,隨手寫出的就是流芳詩篇和遺香文章。
當時天下間流傳了一句話:“讀書三百摞,不如叩頭得一果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