終于,曹鑠開口了。
“學生覺得,讀儒家學說很好,讀法家學說也很好…”曹鑠眼睛一眨,繼續(xù)說道:“不單單儒家、法家很好,道學、墨家也都很好!”
呃…蔡邕本是隨口一問,沒曾想…這個小家伙又引出兩家…關鍵是,曹鑠的話,似乎與他蔡邕的觀點…在一定程度上是吻合的。
“唔…”微微一愣,蔡邕主動蹲下身子,饒有興趣的問道:“你倒是說說看?道家?法家?墨家?儒家?這些學說有什么特點?又好在哪里呢?”
蔡邕是儒家學派的鴻儒…可并不代表他對其他學派就沒有研究。
相反…他家中藏書千卷,對諸子百家均有所涉獵,尤其喜歡道家…甚至,他一直主張,諸子百家兼容并蓄。當然,蔡邕的這個主張,熟悉這段歷史的曹鑠十分清楚。
……
回答。
曹鑠開始回答了。
“道學包含了自然界的一切存在;儒學有助于進步與自律;墨學提倡的是科學…不,是創(chuàng)新、務實;而法家則對立于人情存在…”
呃…蔡邕整個人一哆嗦,所有的鴻儒均是渾身一顫…
說起來,博大精深的諸家學說,竟然…竟然在一個孩童口中三言兩語就詮釋清楚了…簡潔、凝練…沒有一個生僻字,卻偏偏又很在理。
這…一時間,所有人收起了對這個六歲孩童的輕視,再望向他時,一雙雙眸子都放著光…像是很期待他的論述。
曹鑠的話…還在繼續(xù)。
“依學生所見…儒學的確已經(jīng)很好了,可是比起各家學說兼容并蓄,去其糟粕,留其精華…儒學還是弱了一籌?!?br/> 講到這里,曹鑠吧唧了下嘴巴?!氨闶菫榇?,學生讀書時…各家學說都想去讀讀,融會貫通…其中的事例,反而更能夠發(fā)人深思了!”
呃…他還?發(fā)人深思?一個六歲的孩子?就開始“發(fā)人深思”了?
一下子,所有的博學鴻儒…均愣在原地,他們均有些懷疑,耳畔中出現(xiàn)的這一番話語,真的是出自眼前的這個小不點?
似乎…原本是打算來考他的?怎么感覺…像是被他好好的給上了一課呢?
懵,所有人一時間都有點懵!
曹嵩算是見怪不怪了…
說起這個孫兒,除了勤奮之外…那逆天的記憶力與匪夷所思的理解能力,早就讓他嘆服…
兒子曹操…足夠聰明了,可似乎比起孫兒曹鑠…還要弱上一大截。難不成,到曹鑠這一代?曹家真的要興盛了?
曹嵩的思緒早就飛到九霄云外…
無獨有偶,還有一人的思緒跟他一樣,游離于云霄。
蔡邕,沒錯,就是蔡邕…這位博學的大儒,渾身感受到的就是一股“沁人心脾”,好是舒爽。
——“各家學說兼容并蓄,去其糟粕,留其精華…”
這一番話,久久的回蕩在他的腦海里…
這?這個觀點…不就是他與橋玄一直努力的方向么?
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…漢武帝時期的這個政令…不能說錯,可是…如若各家學派有秩序、有約束的成長,集百家所長,難道就不能撐起偌大帝國的明天么?
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,蔡邕與橋玄琢磨了一輩子,沒敢付諸于實踐…沒曾想,今兒個,從一個小家伙的口中…郎朗念出來了。
……
知己難尋…此時此刻,蔡邕竟感受到一抹“知己”的味道…
這種感覺,很奇妙。曾經(jīng),在與年過花甲的橋玄對話時出現(xiàn)過,這是第二次…而對方,僅僅是一個六歲的孩童。
“先生們怎么都不說話呀?”曹鑠那稚嫩的聲音再次響起。“是不是學生講的不對呀…”
呃…不對?哪里不對…這不,總結的挺精辟的嘛。
一眾教員彼此看看…均把目光轉到蔡邕的身上,事關各家學說?他不評價?誰又敢說話呢?
“很好,很好!”
又過了有幾息的時間,蔡邕總算是收回了心神,他一雙眼睛幾乎瞇成了一條縫,口中唯有念出兩個字——很好。
除此以外,再沒別的言語…心頭激蕩起的唯有熱血沸騰。
見氣氛有些奇怪,曹嵩忙堆笑著招手?!翱?,快把準備好的棗子、栗子、番石榴拿上來。給諸位大人解解饞?!?br/> 棗子、栗子在大漢是用于祭祀的,很珍貴,如果不是曹家這樣的大戶,決計準備不出如此珍貴的水果。
至于…番石榴,那是漢武帝時期,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來的播種方法…
并沒有大規(guī)模的普及,更是異常稀罕。市面上一個石榴的價格,都趕得上一個縣令半年的俸祿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