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新尤姆鎮(zhèn)西北角的遺跡內(nèi),矮人和地精日夜勞作,隨著一塊塊巖石被運出峽谷,最后的第五房間也能重見天日。
挖掘十分順利,學派的研究者們興致高昂。
那些從泥土中出現(xiàn)的白色塑性已經(jīng)被記錄在草紙上,商人們沒能來到此地,峽谷北方的倉庫里堆滿了幾百年前的物件。
學者們站在第五房間的入口,望著房間內(nèi)部發(fā)出驚嘆的聲音。
除了墻壁上的泥土還未清洗,第五房間內(nèi)出現(xiàn)了巨大的植物雕塑。
從葉子的形狀可以看出,這些都是現(xiàn)在矮小草木的先祖,只是體型要大上數(shù)百倍。
紹伊古能夠認出不少,北境的冰蓋草,草原的馬尾草,荒野的枯敗叢,高原的雪蓮花,沼澤的淚株,甚至還有王城的金橘花。
房間的頂部是類似蘑菇的巨大傘面,這些白色的圓形傘面托著頭頂?shù)膸r石。
幾人穿過黃白相間的叢林,繼續(xù)朝著前方探索。
在走過上古時代的花園后,地面再次向著下方傾斜,他們來到了中心的庭院。
這里是一片寬闊的場地,中心的亭子應該是木頭做的,但在泥土中呆了太久的時間,只剩下扭曲干枯的木炭。
第五房間面積巨大,相當于前四個房間的總和,它還是和普通房間一樣有四面墻,正面的墻上沒有門的痕跡,看來這就是遺跡最后的房間了。
在揭開第五房間的面紗前,人們期待著能夠看看幾具尸體,若是那些肉體沒有完全腐朽,一定對學派的研究非常有幫助。
但是很可惜,除了對面的一堵墻,這片廣場上只殘留著石塊和泥土,還有一些未被搬走的物品被巖石壓在身下。
遺跡內(nèi)的礦石夾雜著多種原料,其中一類黃鈷石是最適合刻下發(fā)光銘文,這一項工作就由學者自己代勞。
他們從原石上粗暴地撬開黃色晶狀的石塊,然后用鐵棒碾開碎裂的石頭,等到礦石如指節(jié)般大,研究者就可以開始各憑本事發(fā)揮,將石塊磨成粉用于刻畫。
謨克教派的拆分技藝就是研磨的最好辦法,紹伊古已經(jīng)帶了一批粉末進來。
在廣場的石面上用小刀刻下痕跡,再將細如沙礫的黃鈷石填滿凹痕,漆黑的房間有了一絲光明。
來到這里的學者也只有幾位,場地內(nèi)看不見危險,于是他們分頭行動,各自尋找自己感興趣的線索。
紹伊古選擇沿著最近的墻壁開始,拿出身后的鐵鏟,一點點剝下墻壁上的泥土。
雖然他的動作很輕,但墻面上的文字還是脫落了一些,所幸這些都是他了解的古萊語,憑借著相似的符號,他大概可以猜出上面寫的文字。
“時間不再站在我們身邊,故事需要有人親手編寫,于是我選擇召集最后的人類,來到遠離危險的北方。
但是我錯了,在這里,我們遇到了比濕地的蜘蛛更可怕的生物。他們能征服天空,也能呼喚自然的力量,比羚羊矯健,比雄獅兇狠,西方是他們的老巢,選在這個地方,真是,糟透了?!?br/> 紹伊古吃力地讀出每一個字,然后記在自己的草紙上。
寫下記載的人非常隨性,在這面墻上,他有時從上往下開始排列文字,不過這些文字還會拐彎,上下排布的文字會突然變向,然后朝著水平方向開始寫。
紹伊古只能順著文字的方向,耐心摳下泥土,他不得不站一會然后蹲下身子,夠不到的地方還需要他搬來一塊石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