芳晗回到靜心齋,上官羲正在焦急等待,擔心發(fā)生什么意外,見芳晗進屋,急問道:“小姐,受傷沒有?上官羲好擔心?!狈缄闲α诵Γ骸耙稽c皮外傷,沒有什么妨礙。”上官羲蹙眉道:“為了上官羲,致使貴庵失去清靜和小姐受傷,小生心里萬分難過?!闭f此話時,雙眸中又充滿了淚水。
芳晗寬慰道:“公子不要將此事放在心上。其實,今夜來人不一定是沖著公子的……”
上官羲惑然,眼睛睜大了,問道:“小姐,此話怎講?”
芳晗道:“他們或許是沖著芳晗而來,我見公子乃至誠之人,不妨對你講講芳晗身世,我本姓方,現(xiàn)叫芳晗。十七年前,也就是建文元年,國家不幸,發(fā)生了“靖難之變”,奸詐的燕王朱棣攻下帝都應天,趕走了建文帝朱允炆,篡奪了帝位,朱棣進入應天后,大肆殺戮曾為朱允炆出謀劃策及不肯降附的文臣武將,有一位忠直大臣名為方孝孺,拒不投降,結果被捕下獄,后因拒絕為發(fā)動“靖難之役”的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,擲筆于地,直斥朱棣篡位行逆。朱棣大怒,將方孝孺施以凌遲殺害于應天聚寶門外,滅十族。而方孝孺之弟,方孝友即是小女的先祖父?!?br/> 上官羲肅然起敬,對芳晗道:“原來小姐乃忠臣之后。聽說令祖父賢昆仲,臨難不懼,同赴刑場,慨然賦詩,從容就義,觀者無不欽敬。”
芳晗淚眼潸然道:“是,當時朱棣下令逮捕我全家之時,我正寄居在鎮(zhèn)江外祖家,在家的父母親及兄弟、大伯父家眾堂兄妹,均刑場被戮;二伯母及兩位堂兄中憲、中愈,知不免,事先自縊身亡,兩位堂姐,投秦淮河溺亡,方家一門,只余小女子一人。錦衣衛(wèi)緹騎到外祖家捉我,我被舅父護送潛逃,錦衣衛(wèi)緹騎追至山下,殺死我舅父,正要將小女子殺于途中,恰逢師父到鎮(zhèn)江訪友路過,將小女子救下,帶回庵中,成了落難孤女。為避禍,改方為芳,取名芳晗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