言白露的出場的確震驚了不少人,他們已經不記得上一次見到這么驚艷的人是在什么時候。
林若甫卻對在言白露一出場時,表現(xiàn)出的那種謙恭以及溫和很滿意。或許林若甫心中覺得,他覺得這就是年輕時候溫文爾雅的他的模樣。
但對于在宴席中的更多人來說,言白露的到來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機會。
一個像在場的所有大家證明自己的機會,正如同范閑剛剛入京時,總有人期待著踩著這些忽然之間出名的人上位,從而在京都綻放出更光彩的光輝。
于是還未等言白露走到他的座位附近,一個身穿黑衣的男子就直接攔住了言白露前進的步伐。
見黑衣男子攔住言白露,林相身邊一個知曉林相看重言白露的人,想出聲叫住那個男子,卻被林相阻攔了。“要是這言白露連這些爭斗都應付不了,那他有什么資本走到我身邊?”
對于可能在宴席上跳出來人阻攔自己前進這件事,言白露早就已經想到了。畢竟這是林相的宴席,若是能在林相面前出一出風頭有誰會拒絕這種誘惑。
“江南馮氏,馮梓源見過小先生。梓源也曾在市井間聽聞過小先生的高論,我記得小先生曾和弟子講過一個題,‘天下何人可為師’?梓源有一解不知對錯,請小先生評鑒。”
“哦,那言某便悉聽尊便。”
“梓源認為,學識比梓源高者可為師,才能比梓源高者可為師。而慶國要講才能、學識最高者,當屬林相。林相貴為當朝宰相,又曾是狀元,其學識、才能皆是梓源不可比擬,因此梓源認為林相可為師。”
“不知梓源兄以林相為師,那梓源兄如何看待陛下?”
聽聞言白露這么一說,梓源瞬間感覺自己好像說錯了話,立馬補充,“陛下是慶國的天,是慶國的君主,我等怎可以慶帝為師,能以慶帝為師者只有皇子。”
當馮梓源說出這一段話后,馮梓源覺得自己已經完全圓了過去。不僅說了林相的好話,也說慶帝的好話,但看見言白露不以為是的眼神,馮梓源不滿地問,“難道小先生不認為林相是我等之師?”
“不言某只是還想問一下,若是梓源兄認為林相為師,那梓源的父母難道就不是梓源兄的老師了么?難道曾經教授梓源兄的大家,就不算梓源兄的老師了么?若是陛下只可為皇子之師,那陛下教授天下之民向善,那陛下不算天下之民的老師么?”
被言白露這么有一說,馮梓源瞬間有那么幾分慌張了。但出于不甘心,馮梓源反問,“那小先生認為,何人可為師。”
言白露笑了笑,“梓源兄何必在意天下何人可為師這個問題,這個題是我曾出給我弟子思考的。不過我那弟子年紀尚小,不懂這么多。他只會說,我便是他的老師。我問他為什么,他告訴我因為我比他知道的多。而我又問他,那你父母比你知道的多,你父母算你的老師么?他說算,只不過他又說了一句。我父母沒有夫子你知道的多,所以我才叫你夫子,要不然我父母怎么可能讓我叫你老師?”
“小弟子的話確實讓我很有觸動,想來也是這樣。幼年時,因為父母或者長輩比我們見識的多,知道的多,所以我們將他們看做老師。青年后,我們進了學堂,學堂的夫子或許比我們知道的多,所以我們叫學堂的夫子為老師。等到入仕后,我們遇上了長官,遇上了陛下,因為長官。陛下比我們知道的多,所以我們認為陛下和老師是我們的老師。”
“所以何必問我何者為師,天下才能長者,自然便為師。”
一句來自孔大圣人的長者為師自然是好好地震了震宴席上的所有人,而那個主動跳出來的馮梓源也被這一句“長者為師”嚇得灰溜溜地走回了宴席人群中。
站在高臺上的林相的笑容能看出,林相似乎也很滿足言白露的這個回答。
“好一個天下人,應以長者為師!林相看好的人才,真是了不得。”
宴席前廳發(fā)生的事情,也在小廝的傳遞下送到了后院的女子宴席上。作為思南伯爵府的小姐,范若若自然是和柳如玉一同來到了林府之中。而前廳發(fā)生的事自然也是傳到了后院中,雖說林府并沒有主事的女子,但在林相女兒林婉兒的示意下還是將前廳言白露發(fā)生的事情說了出來。
“諸位小姐派我傳前廳發(fā)生之事,前廳南城言白露答其曾出之題,“天下何人為師?”白露答,‘天下人,長者為師’!”
一個簡單的‘長者為師’在后院同樣掀起了不同的風波,特別是坐在柳如玉身邊的范若若在聽見這一句“天下人,長者為師”后他不由得暗自贊嘆。
但在贊嘆中,她卻又想起那天在不知學堂言白露贈她的字,臉不由得又紅了幾分。
坐在范若若身邊的柳如玉自然是看見了范若若不同的反應,其實自從那天范若若從外歸來時柳如玉就感覺到了范若若的不同。一開始她以為是錯覺,直到第二日下人說范若若在屋中掛了一副很好看的字畫時。
柳如玉悄悄去看了才發(fā)現(xiàn),似乎是京都中哪個才俊對范若若暗表心意了。
所以今日柳如玉到林府,不僅只是來參加宴席,也是來看看到底京都中的哪位才俊對范若若有意。只是柳如玉現(xiàn)在不明白,范若若還未見到人,怎么忽然就臉紅了?
說會前廳,言白露剛剛的一番話讓前廳中的不少人不敢在上前阻攔言白露。但就在言白露即將走到林若甫所在的位置前,一個拿著折扇的男子又站了出來。
“小生趙宇奇,也曾聽聞言白露你的名字。不過在下實在有一事不明,想向白露兄請教一下。我曾聽聞白露兄在學堂中為弟子講孝道,只是我不知你既無父,亦無母,憑什么教人孝道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