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西山記》曰:形者,氣之舍,氣者,形之主。借形養(yǎng)氣,氣壯而形固矣!
————
山陰大榭,東圃林苑!
一隊(duì)身形魁梧的披甲銳士,個個手持青銅長戟,身帶殺伐之氣,彼此之間相距有三丈,默然立于林苑道路兩側(cè)。
作為歷代首領(lǐng)居所的大榭,其間的各大屋室倒是不見奢華氣象,唯有斧鑿刀劈痕跡處處可見,略顯得有些粗曠。
會稽一帶的各大氏族少有豪奢者,會稽與南蠻諸國交界,常于侵襲會稽的南蠻人作戰(zhàn),養(yǎng)就了一股虎狼血性。
更是受南蠻諸國間接影響,會稽各方氏族鄙夷無用奢華,崇尚節(jié)儉實(shí)用,爭先將實(shí)用放在首位,勢力非同小可。
然而,會稽各大氏族雖重于‘務(wù)實(shí)’,乃至勢力日漸壯大,卻也因此常被中土諸侯鄙夷,視之為‘不類己’的野人。
一得一失,不能一概而論!
在林苑的一處石亭之內(nèi),姒伯陽身穿黑色勁裝,面上平靜的坐在石凳上,周身袍服迎風(fēng)鼓蕩,隱隱有著獵獵聲。
“轟隆隆——”一陣陣?yán)滓羲朴兴茻o,自姒伯陽周身百骸鳴響,姒伯陽目光如鷹隼般犀利,似有一縷神芒閃爍。
周身兩百零六塊骨骼,同時發(fā)出震顫之音,致使氣血精元升騰而起,一下下錘煉著骨骼強(qiáng)度,壯大肉身根基。
“隆隆隆——”姒伯陽神態(tài)漠然,調(diào)控肉身每一處細(xì)微之處,再以二百零六塊骨骼的震顫為雷音,洗煉五臟六腑。
在雷音第十三次洗煉肉身之后,姒伯陽徐徐平息下,隱約有著激蕩之勢的氣血,沖刷著似酥似麻的周身百骸。
此時,若有人走到近前,便會發(fā)現(xiàn)姒伯陽并未坐實(shí),臀下與石凳尚有一指見寬的間隙,且雙腳分開略寬于肩。
“虎形!”姒伯陽腳下如扎根一般,雙手作勢如撲、若舉,猶如一頭吊睛白額猛虎,夾雜著一股兇殘霸道的神髓。
吼——
虎形神髓盡在撲、舉,這一門煉形功夫雖是練法,但有惡虎跳澗之勢,虎撲、虎舉煞氣十足,活生生一條大蟲。
倘若有人遠(yuǎn)觀石亭,見著這一頭大蟲之勢,絕對要為之駭然變色,姒伯陽的虎形拳術(shù),可謂得了三分虎力兇惡。
“鹿形,熊形,猿形,鳥形……”
姒伯陽身形變化,似白鹿、似熊羆、似仙猿、似青鳥:“鹿抵、鹿奔、熊運(yùn)、熊晃、猿提、猿摘、鳥伸、鳥飛!”
“忽——忽——”
以肉、筋、皮膜、骨、內(nèi)臟,層層遞進(jìn),姒伯陽心于意合,虎形、鹿形、熊形、猿形、鳥形,五形愈發(fā)圓融。
采動靜之一念,取生死之一線,姒伯陽氣血震蕩,四萬八千毛孔大開,渾身精力蒸騰,滾滾熱浪在石亭中醞釀。
“忽——忽——”
一陣陣拳風(fēng)四溢,猛地刮在石亭上,引得整個石亭震顫不已,姒伯陽隨手一擊之勢,就有數(shù)十萬斤力道奔騰。
若非石亭建造材質(zhì)特殊,本身最能卸力,卸去大半力道。這石亭早就被姒伯陽練拳時,所產(chǎn)生的拳風(fēng)碾為齏粉。
便是姒伯陽有意收斂勁力,再卸去不少力道,只是溢散的一部分力道,依然讓這一座石亭,不住的顫栗悲鳴。
“虎形煉骨……鳥形煉筋……鹿形煉神……熊形煉力……猿形煉氣??!”
整個石亭范圍內(nèi),都恍若一座大火爐一般,而姒伯陽如同一位高明匠師,鬼斧神工之用,一點(diǎn)點(diǎn)打磨著精氣神。
自從姒伯陽夢中開悟,他的悟性確實(shí)有了一個翻天覆地的改變,任何法門都能輕易上手,且快速練到極高境地。
比如這一篇煉形法門,本是姒伯陽記憶中的一門養(yǎng)生奠基之法,可是在姒伯陽的手中,卻有了如此凜然聲勢。
姒伯陽的實(shí)力以肉眼可見的速度,在飛速的提升著,煉氣、煉形齊頭并進(jìn),讓他在最短時間內(nèi)有了不弱的武力。
雖然這一份武力,在第二境神骨如云,煉就神魂才能出頭的山陰氏,依舊算不得什么,可終究是有了一點(diǎn)依仗。
這,在一切偉力歸于自身的神話世界,更是尤為的重要。沒有硬實(shí)力傍身,生死都不由自己,又何談身外之物。
姒伯陽‘噓’的一聲,一口將臟腑廢氣吐出:“《五禽煉己煉形》,確實(shí)是煉形的上乘功夫,養(yǎng)精蓄銳,氣足神完。”
要知道,姒伯陽這一篇《五禽煉己煉形》,乃是道門正宗煉形之道,相傳華佗的《五禽戲》就是依此精簡而來。
雖只是煉形一道的基礎(chǔ),尚未涉及到肉身成圣之秘。但用其煅煉筋骨,固本培元的效用極佳,最適合當(dāng)前所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