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人的河川佬被圍上來的十幾個溫洲人給嚇了一跳。
“自己這是捅了馬蜂窩了這是!”
形勢人家強,在溫洲人圍著他的時候,他不得不不斷地低頭道歉。
好漢不吃眼前的大虧。
那個溫洲人,也不客氣,對方怎么打過來的。
他“啪”地就是抽了回去。
然后再踹了那個人一腳。
“把你的臭腳收起來,把鞋子穿上!”
男人穿好鞋。
一聲不吭。
還是那句好漢不吃眼前虧。
與其一個人對自己一個巴掌,一個拳頭,也不能讓這么多溫洲人一人給自己一拳頭和巴掌。
趨利避害,他的本能讓他認慫了。
這個溫洲人跟其他溫洲人介紹了一下自己是溫洲龍崗的,并感謝老鄉(xiāng)的出手,每人發(fā)了一根煙。
李均也再次回到了座位。
……
李均早年在學校研究溫洲的經濟發(fā)展歷史。
溫洲人的抱團不僅體現(xiàn)在火車上哪一件事小事上,也不只是體現(xiàn)在未來令人詬病的炒房團上。
溫洲人抱團更多的是體現(xiàn)在群體聚合從事各種生意上,還有維系血緣關系上。
怎么說泥?
溫洲的作坊和家庭工廠就是這樣的典型,樓上住人,樓下聚集著自己家或親戚家的很多人,印刷、編織、裁縫、做鞋、制眼鏡、造紐扣、加工小電器……一邊緊張地工作,一邊不時說些簡單的鄰里故事、閑話笑話。
到吃飯的時候,各自解下圍兜,走到后面的廚房,圍成一桌,開心地聚餐。
這樣的工作模式幾乎不需要管理:賺得多,大家分得多;反之,也能心安理得。誰要是想偷懶,看看四周都是親人,你自己偷懶就意味著別人要多干一些,于是就會不忍心;更不會有人把原材料偷出去為自己所用——被大家發(fā)現(xiàn),你還想做人嗎?許多溫州人就是這樣起步的。
溫洲人非常注重群體,這也是他們發(fā)財,但是很多溫洲公司不能成為巨頭更進一步的原因,這種家族式早期是有利的,但是后期隨著企業(yè)發(fā)展壯大到一定程度因為親人能力的緣故,肯定是不利。
做到那樣的大型企業(yè)的不過是少數,只要大家能發(fā)財就行,所以溫洲人的企業(yè),家庭中的一個主要成員成了廠長或董事長,其他成員則分散在各個重要的部門,分頭負責:有凝聚力而少扯皮、拆墻腳之類的現(xiàn)象;對外是一個團體或一只拳頭,對內是一個溫馨的群體;遇到困難,大家齊心出擊;遇到矛盾,開一次家庭式的會議,往往就能解開疙瘩。血緣在企業(yè)里成了前進的動力,成了贏利的催化劑。
所以說溫洲人能干出事情,能發(fā)財這也是有原因的。
相比其他地方,親人之間互相攀比虛榮浮夸吹捧的那些丑陋嘴臉,這導致人心不齊而不能有效地凝合在一起做事情,溫洲人聰明多了,早明白那個道理,一個人單打獨斗當然干不過溫洲家庭一群狼的戰(zhàn)斗,特別在起步的時候,因為人的第一桶金往往是最難的。
火車繼續(xù)在哐當哐當地向滬海開去。
“啤酒飲料礦泉水,花生瓜子火腿腸……來一來,動一動,讓一讓,讓一讓”售貨員大聲地喊著讓過道的人群讓開。
火車哐當哐當,又是一夜,李均再次來到了魔都滬?;疖囌?。
“小伙子,你去哪里呀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