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外邦小國,竟敢對皇上如此無禮!”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劉宗周站出來,指著這日本人的鼻子怒罵。
兵部尚書崔呈秀也冷笑一聲,抖了抖袖子:
“此人尚還不是德川幕府家臣,他不過是對馬國的大名宗室,德川幕府令對馬國大名宗室向我朝稱臣,他卻坐享其成…”
“這日本國王的封號與諸多好處,他德川家受著,卻并不承認向我大明有稱臣納貢之實。”
“德川秀中耍了這般心機,只怕是還有野心?!?br/>
經(jīng)歷了從應仁之亂起長達一百多年的戰(zhàn)國時代后,日本于萬歷十八年由豐臣秀吉完成統(tǒng)一并就任關(guān)白,達到所謂的古武最強時期。
豐臣秀吉以武力統(tǒng)一日本后,野心也驟然膨脹,開始謀劃對外擴張。
當時,朝鮮李氏王朝耽于黨爭內(nèi)訌,正值朝綱紊亂,幾乎是大明的翻版。
豐臣秀吉遂決定通過武力先侵占朝鮮,繼而征服大明,完成霸業(yè)。
戰(zhàn)爭開始僅一年的功夫,朝鮮八道就幾乎全部淪陷,朝鮮軍隊面對日本軍隊,幾無抵抗之力。
國王李昖倉皇出逃至邊境義州,向宗主國大明求助。
日本的僭越之舉,徹底震怒了萬歷皇帝,并于萬歷二十年下詔,正式向日本宣戰(zhàn)。
詔令一下,明軍即調(diào)動各省及遼東精銳兵力,分批進入朝鮮。
豐臣秀吉也動員了各藩大名,以全部統(tǒng)一全國的所謂得勝之師,傾巢而出,水陸并進,聲勢浩大。
經(jīng)過前后六年的戰(zhàn)爭,日本接連兩次戰(zhàn)敗,豐臣秀吉病死,德川家族順勢崛起。
德川家康建立幕府將軍制,為確保世襲制度,決心讓位于第三子德川秀中。
德川秀中經(jīng)過數(shù)次戰(zhàn)役,于五年前徹底消滅豐臣氏,再次完成對日本全國的統(tǒng)一。
為恢復貿(mào)易,德川幕府授權(quán)對馬國大名宗氏以“適當?shù)拿x”與大明恢復邦交。
重點就在這里,“對馬國”大名宗氏以日本代表的身份向大明進貢稱臣,以獲取大明皇帝對德川幕府的“日本國王”冊封。
實際上,日本天皇和幕府將軍德川秀中并不公開承認有進貢稱臣之實,但卻默認并坐享其帶來的貿(mào)易、聲威等好處。
真要問起來,不過是對馬國中藩大名向明朝稱臣納貢了而已,關(guān)我日本什么事?
這次天啟二年大朝儀,德川秀中顯然還是想利用對馬國的稱臣納貢,換取大明對德川幕府的持續(xù)冊封。
英國公張維賢在這種場合,往往惜字如金,不想無事生非,可了解到事情原委后,也實在是對日本的厚顏無恥所深深震驚,第一次表露出態(tài)度。
他道:
“崔部堂說的不假!”
“第二次朝鮮戰(zhàn)爭后,遣使來我大明稱臣納貢的,只是對馬國大名宗室,至于德川幕府,根本沒有臣服之心!”
“朝鮮戰(zhàn)爭雖然打勝,可當時我大明并沒有通曉日語文化之人,德川幕府利用這一點,欺瞞了如此之久?!?br/>
“如今竟然還敢再來,真當我巍巍天朝滿堂臣子,都是傻子不成!”
話音落地,大殿之上,議論一片。
朝臣們此刻全都摒棄了黨爭的成見,一致對外,對馬國的大名使臣倒是第一回面對這般口誅筆伐,頓時顯得有些惶惶不安。
朱由校把玩著傳國玉璽,手指從玉璽上血紅的篆刻之間劃過,淡淡道:
“朕倒是想知道了,你究竟是代表對馬國大名,還是代表德川幕府,向我大明稱臣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