拈花一笑。
這就是菜譜第七道菜的名字。
菜名一般可以分為兩種,一種是虛名,一種是實名。
很多菜,即便是外行光聽名字就能知道這道菜的材料和大致的烹飪方法,這樣的名字,被稱之為實名。而第二種則是虛名。
所謂虛名,指的是菜名與菜的本身看似沒有實際的聯(lián)系,其實內(nèi)在關(guān)系卻是千絲萬縷,這種名字,往往是對菜式本身一種隱含意義的詮釋。
而這本前清菜譜的第七道菜,也就是拈花一笑,就是屬于虛名菜。
拈花一笑,是佛教語,也是禪宗的一宗典故。大概的故事就是說在一次靈山大會上,大梵天王把一朵金婆羅花獻給佛祖,也就是釋迦牟尼。眾人退后之后,佛祖笑著拈起一朵金婆羅花,意態(tài)安詳,卻不說話,在場的眾人都不明白佛祖的意思,唯有立在下首的摩柯迦葉尊者望著佛祖會心一笑。
見迦葉尊者破顏一笑,佛祖當(dāng)即宣布得其道者,乃是迦葉尊者,而后于教外別傳一宗,傳給了迦葉尊者。
這便是拈花一笑的典故,方易認(rèn)定這菜譜的秘密就隱藏在這典故之中,所以特意查閱佛教典籍找到了這則故事,但是無奈方易并不是佛教徒,無論怎么研究,也是搞不懂迦葉尊者所得的道,是什么道,所以對于拈花一笑這道菜還有些不明白。
之所以說拈花一笑很詭異,就是在于這道菜的食材方面。
甜椒,酸梅,山楂。
這三樣,便是拈花一笑的配料。雖然配料寫的很清楚,但是卻沒有寫出配料的形狀。
眾所周知,一道美食的配料需要廚師用刀功加工成各種形態(tài)以配合主料的烹調(diào)和入味。就比如說白天的那道文思豆腐羹,主料是豆腐絲,所以各種配料也應(yīng)該是絲狀,只有這樣,二者才能夠完美的合二為一。
若是把一堆形狀亂七八糟的食材一股腦的扔在鍋里,那是東北名菜亂燉,又是另一回事了。
拈花一笑的配料詭異,主料就更詭異了,因為在菜譜上,根本沒有主料!
當(dāng)方易第一次看到拈花一笑這道菜的時候,就注意到了沒有主料。方易頓時大為震驚,直接去問自己的爺爺方家老爺子。
顯然方易是以為這拈花一笑也是殘缺的菜譜,主料在傳承的過程中不幸遺失了。
因為一道菜如果沒有主料,就等同于人沒有了靈魂,這是根本不可能發(fā)生的事情。但是當(dāng)方易問到方老爺子的時候,對方卻斬釘截鐵的對方易說拈花一笑就是這樣的,絕對沒有遺失。
“又是一道無頭菜,看來根源還在最后的這兩句詩上。”
方易越看越是頭疼,但是沒辦法,這前清菜譜是自己此次的任務(wù)之一,絕對不能因為一點點小困難就打退堂鼓。
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
這是拈花一笑末尾處留下的兩句詩。
“前輩啊前輩,你說你寫菜譜就好好寫,打什么啞謎??!一個廚子,不看菜譜看上李白詩集了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