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、在京的其他機構(gòu)
明代的卿寺,如太常寺、光祿寺、大仆寺、鴻臚寺等建置皆如前代。只有尚寶司是增設的,其職掌據(jù)《明史·職官志三》說:
凡寶之用,必奏請而待發(fā)。每大朝會,本司官二員,以寶導駕,俟升座,各置寶于案,立待殿中。禮畢,捧寶分行,至中極殿,置案而出。駕出幸,則奉以從焉。歲終,移欽天監(jiān),擇日和香物入水,洗寶于皇極門。籍奏一歲用寶之數(shù)。凡請寶、用寶、捧寶、隨寶、洗寶、繳寶,皆與內(nèi)官尚寶監(jiān)俱。
這些職務在古代只屬于門下省的一小部分工作,而明代卻特立機構(gòu),并以卿(正五品)、少卿(從五品)各1人為其主官。這個位置專與大臣、勛戚子弟而作為榮寵的。
特設而無專署的,有吏、戶、禮、兵、刑、工六科都給事中(正七品),左、右給事中(從七品),掌侍從,規(guī)諫,補闕,拾遺,稽察六部百司之事。凡制敕宣行,大事覆奏,小事署而頒之;若有失誤,則封還執(zhí)奏。凡內(nèi)外所上章疏,分類抄出,參署付部,并駁正其違誤。六科于鄉(xiāng)試時充考試官,會試時充同考官,殿試時充受卷官。冊封宗室,諸蕃或告諭外國時,則充正,副使、六科與御史同有言責,所以經(jīng)常不免互有袒護而產(chǎn)生矛盾。習慣上以御史為臺,以給事中為垣,臺垣不相容是明代政局中的奇特現(xiàn)象。
中書科,有中書舍人20人(從七品),直文華殿東房中書舍人,直武英殿西房中書舍人,內(nèi)閣誥敕房中書舍人,制敕房中書舍人(并從七品,無定員)。其名雖與古代之中書舍人相似,而實際職掌則不同。中書科舍人掌書寫誥敕,制詔,銀冊,鐵券等事。文華殿舍人,掌奉旨書寫書籍。武英殿舍人,掌奉旨篆寫冊寶,圖書,冊頁。內(nèi)閣誥敕房舍人,掌書辦文官誥敕,翻譯敕書,并外國文書,揭帖,兵部紀功,勘合底簿。制敕房舍人,掌書辦制敕,詔書,誥命,冊表,寶文,玉牒,講章,碑額,題奏,揭帖一應機密文書,以及各王府敕符底簿。總之,這些舍人實際任務只是照例書寫誥敕而已,此外并沒有什么重要職權(quán)。<>中書舍人建于永樂初年。《明史·職官志三》載:
洪武間,置承敕監(jiān),司文監(jiān),考功監(jiān),參掌給授誥敕之事。永樂初,命內(nèi)閣學士典機務,詔冊、制誥皆屬之。而謄副、繕正皆中書舍人入辦,事竣輒出。宣德初,始選能書者處于閣之西小門,謂之西制敕房。而諸學士掌誥敕者居閣東,具稿付中書繕進,謂之東誥敕房。正統(tǒng)后,學士不能視誥敕,內(nèi)閣悉委于中書、序班、譯字等官,于是內(nèi)閣又有東誥敕房。
這就是內(nèi)閣誥敕房及制敕房中書舍人的由來。若從其沿革看,似乎是古代中書舍人演變而降為低級。至于直文華殿東房,武英殿西房中書舍人,最初為內(nèi)官之職,繼而以中書分直,最后則選擇能書者充任。其地位更為卑微,舍人大約有兩方面,《明史·職官志三》說:
大約舍人有兩途:由進士部選者,得遷科道部屬,其直兩殿,兩房舍人,不必由部選,自甲科、監(jiān)生、生儒、布衣能書者,俱可為之。不由科甲者,初授序班,及試中書舍人,不得遷科道部屬,后雖加銜九列(卿),仍帶銜辦事。
中書舍人這一官,性質(zhì)十分難辨,明代制度,富家子弟,盡管一無所能,但可用資捐得一中書舍人,再加一卿銜,便儼然成為高官顯爵。如與唐、宋之舍人相較,則有天淵之別。沿至清代,雖不至如此之濫,而中書科中書(刪去“舍人”二字)只以蔭生,貢監(jiān)補授,至于內(nèi)閣中書,則幾乎是非進士不可補。
明代又有行人司,洪武十三年(公元1380年)初置,設行人,秩正九品。左、右行人,從九品。不久,改行人為司正,左、右行人為左、右司副,另設行人345人。洪武二十七年(公元1394年),升司正為七品,左、右司副為從七品,行人為正八品,職專捧節(jié),奉使之事。《明史·職官志三》載:
凡頒行詔赦,冊封宗室,撫諭請蕃,征聘賢才,與夫賞賜,慰問,賑濟,軍旅,祭祀,咸敘差焉。每歲朝審,則行人持節(jié)傳旨法司,遣戍囚徒,送五府填精微冊,批繳內(nèi)府。最初多由孝廉充任行人,奉使常不稱旨。后定行人司官40員,全在進士中選授。<>非奉旨不得隨便派遣。從此,行人之職才受到重視。
十一、衛(wèi)所和五軍都督府
軍隊是國家政權(quán)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,因此,明初的統(tǒng)治者也特別注意對軍隊的管理和建設。朱元璋建立了衛(wèi)所制度。《明史·兵志》云:“自京師達于郡縣,皆立衛(wèi)所”。在軍事上重要的地方設衛(wèi),次要的地方設所。當時明朝約有軍隊二百萬,都編置在衛(wèi)所中,大抵每112人編為一個百戶所,1,120人編為一個千戶所,5,600人為一衛(wèi)。衛(wèi)所的軍官稱衛(wèi)指揮、千戶、百戶。軍戶皆另立軍籍,是世襲的。精銳的軍隊多駐在京師,朱元璋在南京一帶設有48個衛(wèi),有軍士20余萬人,朱棣在北京設72個衛(wèi)。
明代初年置行樞密院,太祖自領(lǐng)之。又置諸翼統(tǒng)軍元帥府。不久,罷樞密院,改置大都督府,以朱文正為大都督,統(tǒng)領(lǐng)中外諸軍事,下設司馬、參軍、經(jīng)歷、都事等官。明代定制,大都督府、大都督為從一品,又有左、右都督,正二品;同知都督,從二品;副都督,正三品,僉都督,從三品;經(jīng)歷從五品,都事從七品,統(tǒng)軍元帥府元帥正三品,同知元帥從三品,副使正四品,經(jīng)歷正七品,知事從八品,照磨正九品。不久罷統(tǒng)軍元帥府。洪武十三年(公元1380年),在廢丞相制的同時,為防止軍權(quán)的過分集中,也廢大都督府,改為中、左、右、前、后五軍都督府,分別管理京師及各地衛(wèi)所。五軍都督府各設左、右都督,正一品;都督同知,從一品;都督僉事,正二品。以中軍都督府斷事官為五軍斷事官。洪武十五年(公元1382年),置五軍十衛(wèi)參軍府,設左、右參軍。洪武十七年(公元1384年),五軍各設左、右斷事2人,提控案牘1人,并從九品。二十三年(公元1390年),升五軍斷事官為正五品,總治五軍刑獄。分為五司,每司設稽仁、稽義、稽禮、稽智、稽信5人,均為正七品,各理其軍之刑獄。同時,朱元璋為了防范統(tǒng)軍將領(lǐng)的專權(quán),又規(guī)定五軍都督府對軍隊無調(diào)遣權(quán),其調(diào)遣之權(quán)由皇帝直接掌管;兵部在軍隊中雖有任免、升調(diào)、訓練之權(quán),但不統(tǒng)兵。每逢戰(zhàn)事,由皇帝臨時委派專人擔任總兵官,統(tǒng)率衛(wèi)所部隊出征,戰(zhàn)事結(jié)束,總兵歸還將印,軍隊歸還衛(wèi)所。兵權(quán)始終掌握在皇帝手中,這是朱元璋從軍事上加強和鞏固皇權(quán)的重要措施。
在京各衛(wèi),稱為京衛(wèi)。<>京衛(wèi)有上直衛(wèi),南京衛(wèi),北京衛(wèi),品秩相同。各有掌印、僉書。上直衛(wèi)的親軍指揮使司有26個衛(wèi),即錦衣衛(wèi)、旗手衛(wèi)、金吾前衛(wèi)、金吾后衛(wèi)、羽林左衛(wèi)、羽林右衛(wèi)、府軍衛(wèi)、府軍左衛(wèi)、府軍右衛(wèi)、府軍前衛(wèi)、府軍后衛(wèi)、虎賁左衛(wèi)(以上12衛(wèi),洪武中置),金吾左衛(wèi)、金吾右衛(wèi)、羽林前衛(wèi)、燕山左衛(wèi)、燕山右衛(wèi)、燕山前衛(wèi)、大興左衛(wèi)、濟陽衛(wèi)、濟州衛(wèi)、通州衛(wèi)(以上10衛(wèi),永樂中置)、騰驤左衛(wèi)、騰驤右衛(wèi)、武驤左衛(wèi)、武驤右衛(wèi)(以上4衛(wèi),宣德八年置)。其中錦衣衛(wèi)掌侍衛(wèi),緝捕,刑獄之事,常以勛戚都督領(lǐng)之,恩蔭寄祿無常員。凡朝會,巡幸,則具鹵簿儀仗,率領(lǐng)大漢將軍(共1,507員)等侍從扈行。宿衛(wèi)則分番入直。錦衣衛(wèi)名為宿衛(wèi)扈從,實則假偵事之權(quán),以欺壓平民及一般官員,最為專橫跋扈,特異于其他各衛(wèi)。
留守5衛(wèi):舊為都鎮(zhèn)撫司,總領(lǐng)禁衛(wèi),先屬于中書省,后改隸大都督府,設都鎮(zhèn)撫(從四品),副鎮(zhèn)撫(從五品),知事(從八品)。旋即改稱宿衛(wèi)鎮(zhèn)撫司,設宿衛(wèi)鎮(zhèn)撫,宿衛(wèi)知事。洪武三年(公元1370年)改留守衛(wèi)指揮使司,專領(lǐng)軍馬守御各城門,及巡警皇城與城垣造作之事。后升為留守都衛(wèi),統(tǒng)轄天策、豹韜、飛熊、鷹揚、江陰、廣洋、橫海、龍江、水軍左、右10衛(wèi)。洪武八年(公元1375年),復為留守衛(wèi),與天策等8衛(wèi),俱為親軍指揮使司(惟水軍左右衛(wèi)為指揮使司)并隸大都督府。洪武十一(年公元1378年)改為留守中衛(wèi),增置留守左、右、前、后4衛(wèi),仍為親軍。洪武十三年(公元1380年)始分隸五都督府。
南京另有一套軍職:
南京設守備1人,協(xié)同守備1人,參贊機務1人。守備,以公、侯、伯充任,兼領(lǐng)中軍都督府事。協(xié)同守備,以侯、伯、都督充之,領(lǐng)五府事。參贊機務,以南京兵部尚書領(lǐng)之,其治所在中府,掌南都一切留守、防護之事。
南京五都督府為:左、右都督,都督同知,都督僉事,不全設。其掌印、僉書,皆以勛爵及三等都督充任。分掌南京衛(wèi)所,以達于南京兵部。
南京衛(wèi)指揮使司,王府護衛(wèi)指揮使司:設官皆如北京衛(wèi)司。
明朝地方官制
明代地方區(qū)域的劃分,除南、北兩京外,還有十三個布政司,明之布政使司是由元代行中書省演化而來的,《明史·職官志四》載:
洪武九年(公元1376年)改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北平、廣西、四川、山東、廣東、河南、陜西、湖廣、山西諸行省俱為承宣布政使司,罷行省平章政事、左,右丞等官。改參知政事為布政使……十五年(公元1382年)置云南市政司……永樂元年(公元1403年),以北平布政司為北京……十一年(公元1413年)置貴州布政司……宣德三年(公元1428年)除兩京外,定為十三布政司。
承宣布政使司,設左、右布政使各1人(從二品),左、右參政(從三品),左、右參議,無定員(從四品。參政、參議因事而添設,各省不等)。經(jīng)歷司,經(jīng)歷1人(從六品),都事1人(從七品)。照磨所,照磨1人(從八品)、檢校1人(正九品)。理問所,理問1人(從六品)、副理問1人(從七品)、提控案牘1人。司獄司,司獄1人(從九品),庫大使1人(從九品),副使1人、倉大使1人(從九品)、副使1人。雜造局、軍器局、寶泉局、織染局,各大使1人(從九品)、副使1人。
布政使是一省最高的行政長官,掌一省之政,朝廷有德澤、禁令、承流宣播,下達于有司。凡僚屬滿秩,負責考察其稱職與不稱職,上報達吏部、都察院。每三年則率其府、州、縣正官,朝覲京師,以聽察典。參政、參議分守各道,及派管糧儲、屯田、清軍、驛傳、水利、撫民等事。經(jīng)歷、都事負責文書往來。照磨、檢校、典勘理卷宗,理問典刑名。
明初置提刑按察司,洪武十四年(公元1381年),于各道置按察分司。十五年(公元1382年),又在府州縣置按察分司。建文時,改為十三道肅政按察司,每司設按察使1人(正三品)、副使(正四品)、僉事無定員(正五品)。經(jīng)歷司,設經(jīng)歷1人(正七品),知事1人(正八品)。照磨所,照磨1人(正九品)、檢校1人(從九品)。司獄司,司獄1人(從九品)。
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。糾官邪,奸暴,平獄訟,雪冤抑,以振揚風紀而澄清其吏治。副使、僉事,分道巡察,《明史·職官志四》載,洪武十五年,以儒士王存中等531人為試僉事,每人按察二縣,“凡官吏賢否,軍民利病,皆得廉問糾舉。”
又有都指揮使司,掌各省之軍事。與布政使司、按察使司合稱為“三司”。都、布、按三司鼎立之制,雖能防止地方權(quán)力之擴大,但又不免釀成運用不靈之弊。所以明中央又派遣監(jiān)察御史或部院大臣出任總督、巡撫、巡按各差,以駕凌于三司之上。《明史·職官志二》說:
其在外加都御史或副、僉都御史銜者,有總督、有提督、有巡撫,有總督兼巡撫,提督兼巡撫,及經(jīng)歷、總理、贊理、巡視、撫治等員。
“巡撫”之名即起于明代,據(jù)沈德符《萬歷野獲編》記載,“洪武二十四年(公元1391年)辛未,太祖令皇太子(即懿文太子)巡撫陜西地方,巡撫之名,始見于此。”永樂十九年(公元1421年)遣尚書蹇義等26人巡行天下,安撫軍民。此后,逐漸派一些尚書,侍郎,都御史,少卿等官去巡撫各處的邊境腹地,辦完事情就回朝廷復命。這樣的官員,當時稱為“巡撫”,或名“鎮(zhèn)守”。巡撫兼軍務的加提督,有總兵地方加贊理或參贊,所轄多而事務重者加總督。以尚書、侍郎任總督軍務的,皆兼都御史,以便行事。由于總兵、宦官也可稱為“鎮(zhèn)守”,容易造成混亂,所以后來凡是文職官員奉命出朝,就一律稱為“巡撫”,以與“鎮(zhèn)守”相區(qū)別。此外,明代還派監(jiān)察御史巡視各省,以資監(jiān)察,稱為“巡按”。“巡撫”、“巡按”略有不同,但這些都是明代才設置的差務。由于這些官職是臨時性的,所以各處名稱都不同。比較經(jīng)常設置的,有總督漕運兼提督軍務巡撫鳳陽等處兼管河道1員,總督薊、遼、保定等處軍務兼理糧餉1員,總督陜西三邊軍務1員,總督兩廣軍務兼理糧餉帶管鹽法兼巡撫廣東地方一員,總理糧儲提督軍務兼巡撫應天等府1員,巡撫順天等府地方兼整飭薊州等處邊備1員,巡撫保定等府提督紫荊等關(guān)兼管河道1員,巡撫南贛、汀韶等處地方提督軍務1員。巡撫偏沅地方贊理軍務1員,撫治鄖陽等處地方兼提督軍務1員。這些官員設置都是以邊防或鎮(zhèn)壓人民為主要任務的。日久之后,便變成定制,到清代才將督撫看作一省的最高長官。總督在明代有稱總制的,所以清代一般還稱總督為制臺。而督撫仍用欽差官的體制,不給印綬而給關(guān)防,稱部堂、部院,而不單稱總督,巡撫。
布政使屬下的參政、參議分司諸道的有督糧道,督冊道、各處分守道。按察使下之副使、僉事分司諸道則有提督學道、清軍道、驛傳道、各處分巡道。兩直隸無布、按兩司,故北直隸各道寄銜于山東、山西;南直隸各道寄銜于山東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廣。至清代北直隸成立直隸一省,南直隸成立江蘇、安徽二省,均設布、按兩司,省制就比較合理而完整了。
◎府
明代初年,改諸路為府。洪武六年(公元1373年),分天下府為三等;糧二十萬石以上為上府,知府秩從三品;二十萬石以下為中府,知府正四品;十萬以下為下府,知府從四品。后來一律定為正四品。全國之府共有159個。每府設知府一人,同知(正五品)、通判無定員(正六品),推官一人(洪武三年始設,正七品)。下屬有經(jīng)歷司,設經(jīng)歷一人(正八品)、知事一人(正九品)。照磨所,設照磨一人(從九品),檢校一人。司獄司,設司獄一人。《明史·職官志四》說:“知府掌一府之政,宣風化,平獄訟,均賦役,以教養(yǎng)百姓。每三歲,察屬吏之賢否,上下其考,以達于省,上吏部”。同知、通判分掌軍紀、巡捕、管糧、治農(nóng),水利,屯田,牧馬等事。推官理刑名,贊計典。經(jīng)歷、照磨,檢校,受發(fā)上下有關(guān)文書,磨勘六房宗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