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阿(a四聲)的(de二聲),阿(a四聲)尼(ni)。”奶奶叫著我和妹妹,讓我們起床去上小學(xué),喊我們起床總是那么親切。
用的是當(dāng)?shù)卦挘馑际前⒋螅⒍?br/> 到現(xiàn)在,奶奶見了我還是喊:“我們家的阿大來了,來來來,坐一會。”
坐著的是房前院子。
奶奶家在橋下面,橋下第二家,門前還有幾平米的一個小院子,旁邊可以種些花花草草的,平日里晾衣服也都是在這里。
聽說以前是地主家住的地方。
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破破爛爛的了,支撐房子的柱子也被白蟻啃食,幾乎是危樓,原本寬敞的房內(nèi)被雜七雜八的東西堆滿,其中有老爸在我讀幼兒園時騎的永久牌自行車。
前面有一條橫杠,能坐人,小時候我就坐在這里,被爸爸帶著去很多地方。
現(xiàn)在爺爺奶奶老了,已經(jīng)走不動,坐車也會頭暈難受,去別的地方看看,哪怕是市里都不可能,更何況是去北京這樣的地方。
爺爺一直念叨著去北京的事情,說開國大典就是在北京舉行的,那個時候北京還不叫北京,叫北平,天安門廣場去了幾十萬人,還都是起早貪黑走著去的,就為了能趕上見一見那熱鬧的場景。
說著說著……
又說年輕人就該好好讀書,找個好工作,有時間多出去走走。
說著說著……
又說到別的地方去。
我一直聽著點頭:“嗯,嗯。”
或許是有些敷衍,可總比連敷衍也不愿來的人要好。
兄弟姐妹多,矛盾就多。
爺爺常說,兄弟姐妹之間要團結(jié),又講起筷子的那個故事,沒錯,如今老人要的熱鬧無非是三世同堂,四世同堂。
五世同堂,我覺得有點難。
因為現(xiàn)在都晚婚,不像以前十幾歲就成親了,爺爺奶奶的奶奶那輩還裹著小腳,逃難的時候挑著一個扁擔(dān),一邊挑一個竹筐,筐里就放著不會走路或是走不動路的孩子,跟著別人一起跑。
年輕人只管自己跑都跑累了。
而這樣一個裹小腳的婦女還要肩負著兩個孩子的重量,不敢落下別人半步,腳上的傷沒有一天是好的。
在那個年代,養(yǎng)大孩子不容易,所以他們覺得養(yǎng)大孩子就已經(jīng)對孩子很好了。
可是偏心,會讓一切發(fā)生改變。
爺爺奶奶的孩子活下來的是五個,第一個是男孩,但身上有殘疾,后面三個都是女兒,最后一個就是我爸,排行老五,人高馬壯,別人都叫他阿五。
開小灶這種事情,都是在奶奶身上。
開給老爸的。
爺爺一向摳門,就是舍不得花錢。
可以說是省了一輩子。
從來不坐三輪車,有退休工資都是存進銀行,平常不買什么東西,吃碗餛飩都要把湯給喝干凈了,七老八十有一次還騎著自行車來回市里,奶奶罵他,他就說出去到市里玩一會。
但是,以后沒有走那么遠了。
騎不動車后就會每天走路散步,就是這樣省了一輩子。
不知道是要干什么。
錢就是用來花的。
奶奶和我說起過,給老爸買糖買餅吃的事情,別的孩子沒有,就老爸有。
就是開小灶。
當(dāng)然這開小灶的話是爺爺說的。
奶奶理直氣壯說她只是在疼自己的兒子,自己掉下來的肉當(dāng)然要疼。
爺爺就說奶奶,奶奶以此為榮完全不聽,被爺爺說的時候也是滿臉笑容,爺爺也就只是說說,爸爸是被奶奶慣壞的。
爺爺總是這么說。
而奶奶不聽。
我從肯德基出來帶了奶奶愛吃的紅豆派,奶奶馬上笑著去把屋里的爺爺喊出來,拿著紅豆派打開后遞給爺爺,口氣不善:“吃,阿大買來的。”
“哦,好好好。”爺爺看著奶奶手里的紅豆派不去接,抬頭推脫道,“你(nue)吃(qie一聲)你吃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