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
黃河、渭水、洛水三條大河的交匯之地,有一座雄關大城,名為潼關。
潼關南障秦嶺,北瀕黃河,東連函谷,西拱華山,是個由山川地形自然形成的軍事要塞。此地既為關中門戶,亦是中原哽喉,扼守著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之間的兩京故道,自古便被被譽為“三秦鎖鑰”之地。
東漢建安十六年,天龍將軍馬超與魏武帝曹操大戰(zhàn)潼關。此戰(zhàn)曹操大敗,被馬超一路趕殺,狼狽到割袍棄須的程度。
曹操麾下的虎癡許褚,萬夫莫敵一戰(zhàn)封神。
后來謀士賈詡為曹操獻上離間計,馬超與韓遂陣前反目。魏軍趁機大舉進攻,韓遂投降、馬超敗走,取得潼關要地之后,曹操隨即橫掃關中、平定西涼,實現(xiàn)了北方一統(tǒng)。
五主洛邑盟會結束后,新任五軍大帥、勁離衛(wèi)大將軍夏君律發(fā)出的第一條帥令,便是嚴令各軍于五月初五之前,齊裝滿員會師潼關。
五府聯(lián)軍將在這里完成組建、混編、分派,進而揮師秦嶺。
乾鋒軍大將軍明恩信的大軍原本就屯守在藍田大營,相距潼關最近,因此也是第一支抵達潼關完成集結的部隊。
關中地區(qū)原有乾鋒軍駐軍三萬,其中一萬人馬前出至扶風城,與龜縮于太白山上的太白寨群寇成對峙之勢;另一萬人馬在長安城中擔負衛(wèi)戍職責;剩下的一萬多精銳盡在錦衣城西南六十里的藍田大營內(nèi)駐訓。
自前年夏天明家在關中地區(qū)設站招兵以來,藍田大營陸續(xù)招募流民入伍三萬有余,加上自九原和蜀地抽調(diào)回的邊軍,使得乾鋒軍在關中地區(qū)的兵力達到了八萬以上。
這八萬多人中,約莫三萬為訓練有素的重甲戟兵,其余五萬則為輕甲槍兵。
中郎將明威錚被明恩信留在扶風據(jù)守,防止太白寨出山襲擾關中地區(qū),藍田大營的駐軍則傾巢而出,浩浩蕩蕩直奔潼關開來。
2
潼關之中原本常年駐守有飛艮騎一師,兵馬五千余人,統(tǒng)兵將軍為驃騎將軍甘止謂。
甘止謂是飛艮騎大將軍甘修巒的父親,這位老將軍提兵鎮(zhèn)守潼關三十載,青絲變白發(fā)依舊威武不減當年,麾下乃是飛艮騎軍中最為精銳的勁旅之一——白馬師。
白衣如雪、槍戟如林的乾鋒軍七萬大軍,整整用了兩天才盡數(shù)入關。
明恩信進抵潼關之后,便與甘止謂日夜研讀軍情地圖,探討用兵方略。
同時,身為司兵府尚書令的明恩信坐鎮(zhèn)潼關,發(fā)令四方,調(diào)撥各類軍資器械、糧草輜重加緊起運至潼關儲存囤積,只待諸軍到來。
明恩信大軍進駐潼關十日后,飛艮騎大將軍甘修巒帶著從云中、幽州邊軍中抽調(diào)而來的五千騎兵,黑漆漆一團烏云般飄過函谷故道,轟隆隆開進了潼關的東城門。
自古以來,騎兵一直是歷代中原王朝軍事力量的短板弱項,根本原因就是中土并無良馬產(chǎn)地。
當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在奪取了河套地區(qū)之后,歷時二十年,傾盡國庫打造了一支兵強馬壯的騎兵大軍,這才有了衛(wèi)青霍去病掃平漠北、封狼居胥。
威脅華夏北疆數(shù)百年的匈奴民族自此一蹶不振,不敢南望。
后歷經(jīng)王莽篡漢、綠林軍赤眉軍橫行,天下大亂,待到光武帝劉秀中興大漢以后,北方鮮卑崛起不時蠶食中土,中原王朝卻再也沒有得到過良馬產(chǎn)地,金戈鐵馬的騎兵時代已成絕響。
甘家的飛艮騎脫胎自三國年間魏軍大名鼎鼎的虎豹騎。
當年曹操遠征烏桓,世人只知“五子良將”之前將軍張遼威震白狼山,而實際上大破烏桓騎兵、生擒單于蹋頓的關鍵一戰(zhàn),正是由騎督曹純統(tǒng)帥的虎豹騎完成的。
飛艮騎軍制效仿虎豹騎,分為飛虎騎和飛豹騎兩種建制。
飛虎騎為重甲騎兵,又叫具裝騎兵,兵士戰(zhàn)馬俱披重鎧,因其裝備打造昂貴,僅有五千之眾,因此作為汝南無塞川的公城禁衛(wèi)部隊,由領軍將軍甘修嵋統(tǒng)率駐扎在確山大營,從不外調(diào)。
飛豹騎為甘家府軍主力,總數(shù)四萬,全部是輕裝騎兵,除了扼守潼關的精銳白馬師一部,余者盡在遼東、雁北、榆林、西涼等漫長邊境上承擔著巡防守邊的重任。
出關迎接的明恩信與甘修巒互致軍禮,相擁而笑。
明恩信指引著甘修巒,二人在山道間并肩拾階而上,舉步間仰望關樓巍峨威嚴,俯瞰遠眺溝天塹深邃壯觀,抬眼麒麟山險峻雄姿,極目黃河大轉彎奔騰浩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