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???南蠻的稱謂早記載來自于周代,周人自稱“華夏”,便把華夏周圍四方的人,分別稱為東夷、南蠻、西戎、北狄,以區(qū)別華夏,先秦時期居于我國南部的少數(shù)民族統(tǒng)稱為“南蠻”。他們不同時期,有不同稱呼。
????夏朝時稱卉服島夷、有苗、三苗、和夷、裸國。
????商朝時有荊蠻、庸、濮、蜀、?、微、越。
????周朝時稱南蠻、荊蠻、荊越、揚越、百越、閩、庸、百濮、巴、蜀、僬僥。
????南蠻的民族成分相當復雜,大體可分為百越、百濮與巴蜀三大族系。百越族系分布于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(qū),百濮族系分布于今湖南、貴州一帶,巴蜀族系分布于今四川、重慶一帶。現(xiàn)今南方的少數(shù)民族大多由南蠻民族演變而來。
????分布于中國西南方(現(xiàn)云南、貴州一帶)的異族統(tǒng)稱,又叫西南夷。劉備死后,曾對蜀發(fā)動叛亂,后被諸葛亮平定。所謂南蠻也就是指南方的異族,東漢時代則專指荊州南部的異族。
????其中大一支的稱為武陵蠻,此外尚有長沙蠻與零陵蠻等異族。三國中提到的南蠻則是位于益州,也就是歷史所稱的西南夷。公元二二三年,劉備死后,益州南部諸郡相繼舉兵造反,當時越雋的夷王高定也參加了叛亂的行動。不過諸葛亮遠征云南后,西南夷的叛亂事件共非就此平息,公元二三三年,南夷的首領劉雋就曾經再次叛亂。
????先秦“蠻方”指■狁,又稱鬼方,二國都西北;“淮夷蠻貊”指東方民族,“百蠻”指北方民族,“蠻荊”則是指南方民族。春秋時楚境內已有不少以“蠻”自稱的民族。春秋前期,楚大舉進攻蠻人,史稱楚武王“大啟群蠻”。楚莊王時,楚周邊民族乘楚大饑之際,“戎伐其西南,又伐其東南,庸人率群蠻以叛楚,麇人率百濮聚于選,將伐楚”,戎、蠻、百濮并稱,此“蠻”顯非泛稱。庸今湖北竹山,且為群蠻之首,可能是蠻人建立的國家。楚國的反攻下,庸人破滅,群蠻降楚,此后相當長時期不再見蠻的活動記錄。到戰(zhàn)國初期,吳起相楚悼王,南并蠻、越,遂有洞庭、蒼梧。蠻人長期居住的洞庭地區(qū)遂為楚攻占。到秦昭王時,白起攻滅楚國之后,“略取蠻夷,始置黔中郡”,又進一步進占了蠻人居住的湘鄂川黔地區(qū)。
????秦漢時蠻族以?瓠、廩君、板?三者大。?瓠蠻因以神犬?瓠為圖騰而得名。秦漢時,居住武陵郡(今湘西、黔東及鄂西南邊緣地區(qū))、長沙郡(今湘中、湘南地區(qū)),故又稱“武陵蠻”或“長沙蠻”;其地有雄、?、辰、酉、武五溪,故又有“五溪蠻”之稱。?瓠蠻秦漢時部落分散,各有首領,漢王朝授予邑君、邑長稱號,頒賜印綬。蠻語稱首領曰精夫,族人相呼曰■徒。多居山壑,從事粗放農業(yè)。能織木皮為布,以草實為染料。衣服五色斑斕,赤髀橫裙,以?束發(fā)。漢王朝對他們收取“?布”(作為賦稅交納的布)之賦,大人每歲征布一匹,小口半匹。由于官府徭役失平,妄增租賦,?瓠蠻屢起反抗,殺長吏,燒官府,終漢之世,連綿不斷。
????廩君蠻為南蠻的一支。有五個氏族,其中巴氏首領務相,被推為五個氏族的共主,號為廩君,后遂以廩君為族名。相傳廩君死后,魂魄化為白虎,族人遂有崇拜白虎和以人祭虎的習俗。他們早期活動夷水(今鄂西南清江)流域,后逐步發(fā)展到巴中、黔中一帶(略當今川東南、黔東北、鄂西、湘西地區(qū)),地當漢的南郡、巴郡,故又被稱為“巴郡南郡蠻”。秦滅巴蜀,巴氏仍世為廩君族君長,并娶秦女為妻,歲出賦錢兩千零十六錢,三歲一出義賦千八百錢;民戶出?布八丈二尺,雞羽三十?。漢時仍依秦制。東漢時,由于官府“收稅不均”,廩君蠻曾多次起義反抗,部分族人被強制遷往江夏郡(今鄂東地區(qū))。
????板?蠻分布巴郡閬中(今四川閬中)一帶,沿渝水居住,喜好歌舞,英勇善戰(zhàn)。他們從事農業(yè),長于狩獵。相傳秦昭王時,白虎為害,板?人應募射殺白虎有功,秦官府與板?人盟誓說:“頃田不租,十妻不算,傷人者論,殺人者得以?錢贖死。”楚漢之際,板?蠻從漢高祖還定三秦有功,免除部落首領羅、樸、督(昝)、鄂、度、夕、龔七姓不納租賦,余戶歲納“?錢”(作為賦稅交納的錢)四十。因此,又有“白虎夷”、“白虎復夷”或“?人”之稱。各部落首領分別被封為夷王、邑君、邑長。由于板?蠻善戰(zhàn),東漢王朝經常征調他們從軍,屢立戰(zhàn)功。當時西羌數(shù)寇漢中,都靠板?軍擊敗之,號為神兵。但官府對他們“賦至重,仆役?楚,過于奴虜”。板?人“愁于賦役,困于酷刑”,也多次邑落相聚,奮起反抗。靈帝中平五年(188)舉行起義,與巴郡黃巾起義相呼應。后來大量板?人還成為五斗米道的信奉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