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
駐守在扶風城的乾鋒軍中郎將明威錚,在接到父帥將令之后,旋即交割防務,帶著幾名親兵連夜動身,趕往終南山前線。
已在扎角山下扎營的左軍派出了斥候,輪番進山探察敵情。五日后,大軍等到了主將的馬隊入營。
明威錚在中軍帳內聽完軍司馬這幾日來的敵情稟報,與部將們詳細計議了一夜,次日天明,便下令揮師出擊。
終南山又名太乙山,地勢險阻山路崎嶇,在群峰起伏之間,是上百條大大小小的山谷。
終南山內無堅險大寨,多則數百、少則幾十的山賊們一股股抱做一團,就棲身在這些橫七豎八的山谷之中。
明威錚定下的用兵策略是只求肅清,不為速勝。
因此他將所部一萬多兵馬按各兵種混編之后,再一分為十,分別由各將校率領,以雙手十指并張之勢開入終南山中。
大軍沿途所遇的山寨營壘,一律拆毀推平,各山之中的匪兵們凡是主動投降的,統(tǒng)統(tǒng)解付大營集中看押,但有頑抗者則就地格殺。
明恩信撥給明威錚的一千飛艮騎,被他留在了扎角山大營,若有漏網之魚竄至山下平原者,即刻發(fā)兵追殲之。
各路人馬細細分派停當后,大軍如同梳子般在山中推進了十余日,方圓百里內的大小峰嶺溝谷皆被府軍巡獵了一遍。
諸將校陸續(xù)報回戰(zhàn)果,在十路兵馬的合擊之下,此役已消滅匪兵千余人,俘虜三千余人,一些頑匪聞風而逃,漸漸聚攏到了終南山主峰太乙山內。
各部兵馬現已會師于此,只待明威錚一聲令下,即可全面攻山。
明威錚對戰(zhàn)局的進展十分滿意,他躊躇滿志地親自率領了這場決勝之戰(zhàn)。
次日一早,這位白衣銀甲、殺氣騰騰的年輕將軍便點軍出營。他端坐在戰(zhàn)馬上將虎頭蒺藜槊奮力一揮,漫山遍野的將士聞令而動,吶喊著攀巖而上,杉林松海間頓時軍旗密布刀槍耀眼,以幕天席地之勢向太乙山發(fā)動了總攻。
未及天黑時分,大軍便順利攻陷峰頂,蜂擁在太乙山中的七百余殘匪盡數被殲。
凱旋下山的明威錚率軍返回扎角山大營,補充軍資休整部隊,將這批俘虜發(fā)回錦衣城。
一個月后,明恩信率領右軍開到了扎角山。自此北路大軍重新合兵一處,向著鷹咀子方向進發(fā)。
2
北路軍勢如破竹,而自漢中一線出擊、向秦嶺南麓發(fā)起攻擊的南路軍進展卻并不順利。
南路大軍主將甘修巒與明恩信的用兵策略不謀而合,他在漢陰將所部兵馬分為了左右兩軍,左軍自兩當方向出擊,攻取紫柏山,青峰峽,直至太白山下;右軍則由漢陰出發(fā),直取黃羊壩和牛首山。
統(tǒng)率左軍的將領,是“冠軍五杰”之一的飛艮騎驍騎將軍甘身為。
甘身為是甘修巒的長子,已在軍中歷練數年。這位二十四歲的年輕騎兵將軍帶著乾鋒軍五千、震山營五千、勁離衛(wèi)兩千、飛艮騎一千所組成的大軍沿著兩當方向一路北上,進至紫柏山下。
紫柏山中盤踞有大小四座山寨,四寨共有賊兵兩千余名。甘身為的兵鋒剛至,便有兩座山寨望風而降,而陽坡寨的三百余匪兵棄寨而逃,竄入了八方山。
只有占據著紫柏山主峰的熊家坪寨,打算憑借手里的千余人和府軍碰一碰。
事實證明熊家坪老兄大錯特錯了,甘身為只動用了三百人的兵力發(fā)起了一波沖鋒,山寨就被輕松攻破,五花大綁的熊家坪寨主被甘身為縱馬踏死,寨中賊兵盡被虜獲。
蕩平紫柏山的甘身為兵鋒不歇,在三天后追上了藏身到八方山里的陽平寨匪幫。寨主死于亂軍之中,所部賊兵悉數被殲。
僅僅月余時間,甘身為進展神速,南路左軍已推進到青峰峽一線。
3
青峰峽位于古褒斜棧道旁,最高峰為鰲山,與西跑馬梁一道形成了秦嶺主梁。青峰峽向南三十里,就是千里秦嶺的主峰——太白山。
跑馬梁寬約半里,長達百里,是一片地勢狹窄而平坦的萬畝高山草甸。相傳當年東漢光武帝劉秀曾在這里縱馬馳騁,故被當地人喚稱"劉秀跑馬梁"。
鰲山寨的寨主名叫馬來貴,寨中賊兵達三千多人。他得知府軍將至的消息后,急火火派人給太白山送去求救信,希望太白寨寨主馮鐵山借兵給他,兩寨合力拒敵。